从山顶往下望,山脚的村子有几十户人家,漂亮的建筑前面的操场上,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这里是法德小学。法德小学位于水城县西南部的贫困山区。看着学校一年年的大变样,从教10多年的老师杨文丽心底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我刚来法德小学的时候是年。来学校那天刚好下雨,道路湿滑泥泞不堪,学校非常简陋,凳子有的只有三只脚,窗户上没有玻璃,床铺不够,两个人挤着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杨文丽感慨万千。 12年前,刚从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毕业的杨文丽,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待遇,选择来到水城县最边远、交通最不便的顺场乡法德小学任教。 如今在她的办公桌上,几本整齐排列着的旧笔记,还点滴记录着这些年来法德小学的变化,也承载着她对这片山区、这份教育事业的热爱。 “那时山里娃读书苦,教室不够,农村学校更没有学生宿舍,住得远的孩子清早五六点从家里出发,走1个多小时山路到校上课,到中午,只能吃煮洋芋和包谷饭。”杨文丽说,庆幸的是,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国家发放营养午餐补助,不用掏一分钱,孩子们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随着水城县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短板弱项全面补齐,如今法德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陋的房子变成了漂亮的二层楼房,齐全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其实现了“华丽变身”。“这几年,水城县乡村学校的硬软件设施与城区学校差距逐渐缩小,政府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很大。”法德小学校长王恒说,教育短板弱项补齐了,办学条件改善了,更多孩子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水城,法德小学的变化只是全县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水城县注重精准施策,不断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建设,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斩掉“穷根”。 年以来,水城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75.4亿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补齐教育保障短板,完成薄弱学校建设47所个单体,建成校舍21.44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8.89万平方米。补充教师名,将城区已出让和已划拨的亩商业用地收回建学校,将乡镇“黄金地块”用于学校建设,学校成了山区最好的房子。随着教育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加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山区教师队伍朝着“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方向发展。 年,被授予“贵州省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合格县”称号;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提前两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不断迈进,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 年,水城县资助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人次.万元人次.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人,贷款金额.05万元;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无障碍入学,全县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极大提升。…… “秉承‘大投入办大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着力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将最好的地段用于学校建设。在水城,不管城区还是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让人向往的地方是学校。”水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如今,水城县山区学校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标准体育运动场、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等一应俱全,山里娃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许多孩子有了更宽的视野。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一例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从泥瓦房到崭新的教学楼、山村教师逐渐“下得去、留得住”、许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水城县坚持将教育作为最重要、最长远的民生工程进行投入,乡村教育“短板”不断补齐,有效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名孩子都能通过接受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人生出彩。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邓运 编辑顾冰洁 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jt/129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