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水城县坚决落实挂牌督战要求,精准发力,通过创建扶贫车间,打通脱贫摘帽“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一个个“扶贫车间”在乌蒙大地扎根而起,一项项改变生活生产条件的扎实举措逐步开花结果。今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围绕水城扶贫车间新举措、新景象、新希望三方面,展开一座小小“车间”实现就业增收的惠民画卷。3月26日,春风和煦,水城县龙场乡的茶树也延绵伸展,跟随大自然一起苏醒,此时正是采茶好时节。上万亩的龙场采茶基地内,勤劳的双手上下翻飞,将一片片嫩芽采摘,每一片新绿都送到水城县龙场乡茶叶加工厂制茶车间内,一芽两叶的茶青平摊在车间器械上,散发着阵阵清香。清香里,一群白衣制茶师正在炒茶器械旁忙碌,翻滚的茶叶从输送机口落入盛器,李禹珍摊开掌心将包裹的茶叶翻开捧起放入簸箕摊晾,茶毫点点累积成白色的絮团粘在她的鬓角,李禹珍却是满脸笑意:“正在学手艺,这个茶叶现在六成干,还没吹干,要摊凉,还要做形、炒干,提香。”李禹珍是水城县南部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年年底,她们一家4口从水城县顺场乡娘娘山村搬迁入此地,在多平的新居开始了新生活。“在这里没有土地,但是好政策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勤劳的李禹珍坦言,虽然离开故土,没有田地,但是家门口的茶产业却给一家人提供了安稳的就业机会。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她的丈夫黄笔胜首先得到了安置。因为触电,黄笔胜肢体落下了残疾,干不了重活的他被安排到水城春茶叶加工厂做门卫,加工厂不仅提供住宿还解决了一日三餐,这对李禹珍一家来说解决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年李禹珍也成为茶产业发展中的一份子。从一座茶山,到一群采茶人,从茶园茶苗的种植到管护,辛勤的李禹珍不懂就学,不会就问。采茶时节,李禹珍常常7点多就出门,每天采摘的一斤多茶叶能有多元的收入,管护时节,锄草施肥,70元的务工费用,在日暮时分稳稳攥在手中,“水城春”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更是一片绿叶铺展的新希望。近年来,水城县把茶叶作为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深入推进,以调优结构,做精、做细、做强茶叶产业为发展目标,打造出高精尖的“水城春”茶品牌,选准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积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种茶、采茶、管护茶到炒茶等等一系列的工序都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要手段。这个春天,龙场茶园基地里从3月中旬开始采茶、卖茶有近人,其中贫困户有人,基地吸纳固定务工32人,为提高采茶效率,提高采茶工人收入,今年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还开展了采茶培训,有接受培训,并不断提升茶基务工人员的技能,提供炒茶培训平台,45岁的李禹珍又赶上了好机会。3月3日,她从茶园进入到制茶厂正式开始学习炒茶工艺,成为25个学徒当中的一份子。“杀青、脱毫、做形、干燥、提香……”制茶车间内,李禹珍细数着每一个工序步骤,哪怕到了下班时间,李禹珍也总是念着:“好好学习炒茶技术,要炒出更香的茶”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在感恩中自力更生,奋发前行的动力。李禹珍告诉记者,14岁的孩子在南部园区中学读书,读书让不用交书学费,10分钟的路程也让孩子的求学路更便利。从明亮的新居到宽广的学习天地,李禹珍更笃定:“农村人不勤劳不行,反正就是勤快,不管做什么,再辛苦,我能做我都做!”而今,通过扶贫工厂上游的种植业带动就业,扶贫车间不断升级,从就业、利益链接分红等形式带领群众带动致富,并在不断开拓市场中,提升农户职业技能,越来越多像李禹珍这样的农户在不断被激发内生动力,在学习中增收致富。“茶基地面积大,需要加工的茶叶也多,用工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更要不断培养农户学习制茶技术,现在很多私人加工厂也都派人来学习。”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坤林介绍说。在制茶车间,摆放着杀青机、脱毫机、理条机,这是去年年底大连援建的茶叶加工器材设备。谢坤林介绍,目前,茶叶百分之七十是在省内销售,去年,借助大连市与六盘水市东西部协作帮扶,以黔货出山的形式往大连销售了一批茶叶,大连市将机关事业单位、商超学校等各级单位通过消费扶贫的形式购买水城县的农投产品,去年黔货出山销往大连的农货产品数量达3千多万,茶叶就是主要产品之一,这个春天,水城茶香还将叩响广东、山东市场的大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魏 容陈江南编辑顾冰洁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fc/147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