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154126.html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山东电视文旅频道特别节目《文旅局长话文旅》,第三站走进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的“两河明珠”——山东聊城。 09:23我们邀请到了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讲一讲聊城如何深入挖掘“两河”文化,打造一系列文旅品牌,助力提升“好客山东”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把握黄河国家战略机遇 构建“一城两带”文旅产业 聊城生于黄河、兴于运河,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黄河代表着农耕文明,运河代表着商业文明,聊城是两河文明交汇的明珠城市,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叠加区。 聊城首先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整体保护发展大格局。高标准编制《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一城两带”发展布局,对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文化公园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聊城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工作方案》《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助力聊城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从规划体系、遗产保护、艺术创作、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等方面明确工作任务。 聊城市坚持保护为主,深挖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今年全面启动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今年3月,出台《聊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印发关于加强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为文物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和长效机制。今年聊城市还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创排了一系列的反映黄河精神和时代价值的文艺作品。 推动文化“两创” 讲好聊城黄河故事 聊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创排了一系列的反映黄河精神和时代价值的文艺作品,创排大型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近期正在创排大型京剧《黄河滩上凤还巢》,拍摄戏曲电影《孔繁森》等。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平台。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设立黄河文化重大研究专项课题,开展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文物考古、文献古籍等专项研究,推出一批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提升黄河优势文旅产业。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东阿黄河康养旅游度假区、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景阳冈景区改造提升、蚩尤陵农耕文化园等一批沿黄重点项目建设。指导东阿鱼山曹植景区、阳谷景阳冈酒文化观光园创建4A景区。阳谷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等8个红色场馆被评为省级红色研学基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发布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线路。整合黄河、金堤河优质资源,重点打造“休闲黄金廊道”,推出“两河之约”黄河自驾、金堤骑行线路。 打响“两河之约”品牌 推进文旅融合跨越发展 按照山东省“加强文化宣传创新,推动文化‘双创’”部署要求,以打造“两河之约”特色品牌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影响力。 聊城正在筹备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运河论坛,包括下半年准备召开的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已经举办的东阿艾山牡丹节等节庆活动转型升级,多方面搭建文化展示平台。 6月份开始陆续举办系列专题活动,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大运河国际文化和旅游推广季活动启动仪式、“畅行中国·两河之约”—全国百城百台探访“黄河、大运河文化”主题融媒聊城采访活动。举办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两山最近两河最亲”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第二次联席会议,组织“两河之约”山东自驾游活动聊城启动仪式,打造“两河之约”旅游品牌。 融入沿黄9市25县市区组成的“山东黄河文旅资源推广联盟”,牵头成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扩大聊城“两河”文化的影响力。推进“两河”沿线县区与省内其他沿运、沿黄区县交流互访,总结分享合作成果,研究拓宽合作领域。联合“两河”沿线省市开展系列主题交流活动,融入国家、省级战略,创新开展文旅宣传推广,传播“两河”文化。 六大主题贯穿全年 打响“我家门前有条河”品牌 “我家门前有条河”系列文旅旅游活动,是年聊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标杆行动。该系列活动主要有六项:“跟我二十四变”寻游24节气新聊城系列活动、“河和之契”书画名家创作大展、“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创意设计大赛、“两河之约XIN体验”旅游创新线路产品设计大赛、“大河风华”摄影展、“运河岸边家乡美”文旅短视频大赛。六大特色活动贯穿全年,融合精品旅游线路、文化产品,讲述“两河”文化故事,不断丰富“两河”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品牌营销创新突破。 寻游二十四节气 弘扬聊城传统文化 聊城对24节气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创新24节气传承展示方式,突出24节气的魂。每个节气都有每个节气的特点,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以在每一个节气,都要深入挖掘其最特殊的习俗,并用传统的表现方式重现节气习俗,利用舞蹈、饮食、书画全面展示文化内涵和特点。 “跟我二十四变”寻游24节气新聊城系列活动,立足市民游客体验视角,强调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挖掘聊城本地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不同时令风物、民俗风情、特色美食,通过创意体验式活动、网红打卡、手绘海报和新媒体推广等,让市民游客感受到聊城文旅的生活美学与传统节气的融合,从二十四节气里寻找到“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新密码,寻找二十四节气中的百“变”聊城。 助推“山东手造”工程 打响“聊城有礼”文创品牌 在“山东手造”品牌引领下,聊城立足自身丰厚的优势,推出“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并完成了商标注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和提升,打造一批具有聊城特色、高品质的聊城有礼产品。 在此基础上,聊城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立资源项目库。聊城非遗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非遗项目项,梳理手造类非遗项目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6项、山东老字号项目15项、特色旅游商品32项,建成了“聊城有礼”项目库,为“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打造提供资源支撑。 拓宽渠道,推动保护传承。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5处、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7处、市级非遗传习所27家,全市依托非遗项目生产、加工、销售建设的规模化非遗工坊达25处,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又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了非遗传承。 在手造保护传承方面,聊城市还常态化开展葫芦雕刻、剪纸、泥塑等非遗项进校园,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商场、进剧场活动。下一步,联合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和设计团队,围绕美术绘制类、织造印染类、雕刻工艺类等八大领域,对纳入手造资源项目库的产品进行全面提升和开发。重点扶持一批非遗工坊做大做强,实现“山东手造聊城有礼”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产品进高速服务区、进旅游景区,打造集中展示中心。 风正扬帆,文旅兴市正当时!立足新起点,聊城将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整合提升、创新利用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两河交汇的明珠城市。 游运河、逛古城、 品阿胶、做英雄,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山东聊城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145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