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家住新街乡新街村茅草坪组的老付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家门口的“乡村书屋”。一间干净整洁的玻璃屋,及时更新的报纸杂志,各种类型的书籍……这方小小“充电站”,为老付的幸福晚年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以前,在村里,空闲时间就是打打牌、下下棋,精神生活太单调了,现在有了小书屋,有时间就去读读报、看看书,每天感觉更充实了。”今年79岁的付学亮,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村里新建的“乡村书屋”,他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每天下午,付学亮都会约起村里的老党员们,一同前往“乡村书屋”集中“充电”,一边看书一边交谈,甚是欢喜。而另一头,村民张碧贤通过学习《农民致富之友》这本书,学到了很多发展产业的实用技术,掌握了土鸡的科学养殖技术,以及各类农产物的经销方法,对好日子的到来是越来越有信心了。今年以来,水城县新街乡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在3个村建立“乡村书屋”,并不断加强辖区内乡村书屋建成后的管养工作,切实巩固乡村书屋阵地,真正做到乡村书屋建好、管好、用好,把乡村书屋工程建设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我们图书的种类非常多,有县里文化部门配发的图书,也有县里各个单位和好心人捐赠的图书,正因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让我们的‘乡村书屋’孕育而生。”水城县新街乡副乡长邓珏指着书架上的书籍介绍道。而谈及最初萌生在村里建设小书屋的这个想法时,邓珏的回答却是“没想太多”——“只要村里的孩子可以从书上看到一句影响他们一生的一段话,激励着他们健康成长,这就足够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初心,却折射出了新街乡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为村民打造幸福家园的惠民之举。新街乡“乡村书屋”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作用,通过不断优化图书配置,规范书屋管理等实干之行,有效解决了村里贫困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让乡村书屋真正成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加油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乐园”。“前几天,我们还增设了‘党建书架’学用平台,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看着“乡村书屋”越来越完善,水城县新街乡党政办工作人员张童龄激动不已。同时,作为新街乡文化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张童龄对“乡村书屋”建设后,村里精神面貌的转变有着更深的体会。“有了小书屋,村里打牌、吵架的人少了,最近天阴下雨和农闲时,来看书、下棋的多了,娃娃经常成群结伴的跑到书屋这里看书画画,我们的群众协调工作也更好做了。”张童龄坦言,能明显感觉到村子和以前不一样了。一间“小书屋”,点亮了农村文化生活之光,切实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在乡村振兴中释放着“大魔力”——对于老党员们而言,这是晚年生活的“加油站”;对于年轻村民而言,这是致富增收的“指南针”;对于孩童而言,这是点燃希望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关键、用好是目的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书屋后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乡村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推动基层阵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让小书屋真正成为增韵添香的乡村文化新阵地。”畅想未来,新街乡对“乡村书屋”寄予着无限的期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定珲屠琪编辑魏容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145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