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新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zguolife.com/news/49891.html

有一种相遇——走进家门,打开心门;   有一种默契——脱贫致富,我们一起向前;   有一种幸福——生活变样,日子有盼头,心里有干劲;   数九寒冬,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温低雾浓,可停驻于村民院坝里,行进在乡间小路上,相遇的喜悦、相知的默契、相亲的幸福洋溢在干部群众脸上,暖意融融。   拉家常、讲政策、送春联……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野钟乡以“十个一”行动为抓手,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以群众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实效。   从“案头”奔向“地头”,广大扶贫干部既“身”入群众,亦“心”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补短板,以心问心、以心连心、以心贴心,情暖山乡和人民。

相交认家门,拉家常,吃便饭,以心问心野钟乡归贵坪村,境内群山起伏、乱石林立,千百年来村庄、百姓聚族而居,扎根在北盘江畔,山水阻隔了山里人家出山之路,也让其开放之路走得缓慢而艰难。   “我刚来的时候,村里大人会远远的警惕打量,小孩会凑近好奇地看。”回忆起年初来驻村时的情景,水城县能源局派驻归贵坪村第一书记徐涛记忆犹新。   警惕与好奇,传递的同一个信号——“我们这不欢迎生面孔的加入。”徐涛说,扶贫政策讲得不透彻,落实得不够到位,种种原因叠加在干群间筑起了“心墙”。   干部言不由衷“走过场”,群众就会漫不经心“打太极”。   村里要修通组公路,部分村民跳出来阻拦;村里要发展刺梨产业,部分群众嘴上说着好,地里种植苞谷依旧……干部费了力,百姓不领情,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劲无处使。   这类“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被动局面,野钟乡决胜团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番思忖,他们将目光聚焦到将帮扶外力化为内生动力,既要“零距离”,更得“心贴心”上。

11月24日晚,水城县委副书记、野钟乡决胜团团长王崇立和同事一道带着两包米、水果、一箱饮料到发射村叶荣新家中同吃一顿农家饭。打扫庭院,挽起袖子,下厨做饭。   “自来水有没有通?这个月米面油够不够吃?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饭桌上,干部群众围坐一起边吃饭边拉家常,自在随意而温暖,一问一答,颇像一场“家庭会议”。   一起择菜,一块做饭,夹一块醇厚滋味的土猪肉、干一碗地道的农家包谷酒……走进屋子,坐上桌子,群众才能“掏心窝子”,细节里涌动的民生温情,化解着人心隔阂。   “只有俯下身子,问需于民,才能开好脱贫‘方子’。”野钟乡党委副书记王增斌坦言,通过进一家门、吃一顿饭、拉一次家常,干部以心问心,推倒了“隔心墙”。   以心问心的成果,于群众而言,就是更理解、更信任。村民李龙举常年居住在透风漏雨的木房中,既无资金、又无人力修缮,扶贫干部换种视角,为其申请透风漏雨整治补助资金;   以心问心的成果,于干部而言,就是更悉村情、更精准。从“瞄准区域”到“瞄准个体”,从“千篇一律”到“量身定制”,干部们找到了脱贫攻坚“解锁钥匙”。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野钟乡脱贫攻坚决胜团、各决胜队成员与尊老爱幼、孝老敬亲、邻里和睦、“三新一清洁”等示范户一起共拉家常、促膝长谈20余次。

相知帮个忙,建菜园,合张影,以心连心心里装着老百姓,群众才愿意买“账”。可是仅仅口头上拉拉家常,远远不够,汇聚起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脚下要沾泥土,手上也要有章法。   野钟乡贫困户杨少光,穷得叮当响,住的两间小平房是早年政府帮助修建的,门窗已然破碎,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棺材。   “门、窗子今天安装好了,明天我们再来安装电线。”   “这是电视机,我教你放,这个频道每天都播放新闻,你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你的侄孙子上高中了,你们家还有希望。”   ……   硬件更新、思想动员,让一度陷于自暴自弃中的杨少光逐渐开朗起来,闭门不出的他,现在也常会去领居家串串门,既聊聊过去的光景,也感慨现在的变化。   “特困的要帮,一般贫困的也要扶。”野钟乡副乡长、归贵平村决胜队长管平表示,开展“十个一”活动,目标纯粹简单——让基层群众话有人听、事有人理、难有人帮。

杜学友家实现集中供水,杨少书门前建起了小菜园,王家学家安上了新电表……翻开“十个一”活动入户走访台账,余件大事小情,具体入微,足见真情,更显真心。   “现在,路通了,水有了,灯亮了,他们做的这些事实在。”以实在之举,赢群众实在之评价,干群关系越发融洽,而更让欣慰的变化还在于,“无形”默契正在形成——   脱贫致富,我们一起向前。   今年,村里修建通组路,囿于资金、人力紧张,扶贫干部亲自上手,施工缺水,他们从各处借车,将水运至施工现场,那些挥汗如雨的身影,那些手上起的茧子,村民看得真切。   平整土路、放线、搅拌水泥,送水、送饭,为了家门口的路,当地群众同扶贫干部奋斗在一线,投工投劳,没有多少花里胡哨的感谢话语,一个暖心的眼神是他们最朴实的表达。   谋发展的路子、想致富的点子,久久为功、真抓实干,生面孔成了群众的知心人。眼下,在当地扶贫干部协调下,更多生面孔正向大山深处涌来——   六盘水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组织12名摄影师,深入野钟乡深度贫困村野钟村、归贵坪村30个小组,充分发挥特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人民群众送一张合影,提升群众幸福感。   此外,按照“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标准配置,扶贫干部与农户一道,在房前屋后、坎上坎下、花池花盆因地制宜建起了小康菜园。目前已建成小菜园个。

相亲走亲戚,贴春联,送祝福,以心贴心隆冬已至,新春将近。   外出务工的游子满载一年收获回家,埋头耕作的农民迎来片刻的停歇,在野钟乡,家家户户正为过年做着准备,洒扫庭除、杀猪宰羊、采购物资,有条不紊。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为帮助当地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野钟扶贫干部想在前头,早早的盘算着送一个祝福,贴一副春联活动。   “勤俭人家先致富,幸福生活记党恩,刘老师请帮我写下这副春联,我要挂在大门上……”12月下旬,在野钟村、归贵坪村活动室内,人头攒动、翰墨飘香。   “今年家里变化特别大,添置了新家电、新家具,家庭收入也高了。村里村容村貌整洁了,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了。”这天,村民马山银起了个大早,只为带回一副春联。   春联书写现场,村民以“订单”选内容,乡里、村里擅长书法人士当场挥毫泼墨,一幅幅红底黑字的春联递到村民手中,内容或感恩共产党,或希冀来年万象更新。   “年轻点的村民,我们会动员他到村活动室来‘订单’选内容,对于年纪大点的,我们会上门送春联,会和他一起贴在门上。”管平介绍道,不仅送春联,还一家送一个“福”字。   一副春联、一个“福”字,礼虽轻,情却重。春联字里行间,流露着岁月丰成的喜悦;“福”字,寓意福道,福气到。其间,更承载着扶贫干部对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祝愿。

“他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往年的春联,多是亲戚们送的,内容都差不多,今年就不一样了,他们太细心了。”刚把春联贴在门上,贫困户张飞娥喜笑颜开。   干部以心贴心,补短板、强弱项,更在凝聚人心上做足“绣花功夫”,成效斐然。而今,更多群众从等靠要迈向自力更生,从争戴“贫困帽”到主动要求脱贫。   “现在政策这么好,就要抓住机会站起来,不然几代人都抬不起头。”看着村里一户户人家靠种植烤烟,修葺房子、添置家具,浑浑噩噩了半辈子的贫困户杜学文坐不住了。   和妻子一起到烤烟基地务工,家里也养上几头小猪仔,靠着两双手,几个月下来,夫妻俩在家的收入,加上孩子外出务工,全家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   “今年我学了点技术,明年我争取自己种植烤烟,苦是苦点,累是累点,可是幸福生活,都是要靠自己奋斗出来的。”百姓精气神之变,杜学文的经历是其缩影。   “他们不是自家人,胜似自家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久居贫困的野钟乡群众没有忘记这些为他们日夜操劳的扶贫干部——三劝五劝的杀猪饭、一碗接一碗的包谷酒、一声声淳朴的问候,在山间回荡、人心激荡,温暖似春时。     

记者手记: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   因为选择做一粒种子,把根扎进泥土里。所以,盘山险路阻挡不了扶贫干部深山访贫的脚步,数九寒冬驱散不了满腔热忱与温情,前行路上,自有风雨,亦有真情。   以初心赢民心,把脱贫攻坚这张历史答卷写在群众笑脸上,用人民满意度这把标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效,野钟搭建起党群、干群间的“连心桥”。   枝叶关情,初来时的不信任、不理解,最终化作成眼噙幸福泪花的难舍难离,村民们说:“不管你们什么时候走,你们永远是我们的亲人,野钟永远是你们的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谌晗谢勇勇

编辑顾冰洁

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134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