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眼下正是夏茶采摘的旺季。雨过天晴,水城县勺米镇坡脚村亩的生态茶产业基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到处穿梭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这个产村相融、绿意绵延的生态茶叶带,由原先一些矿山荒地、闲置低产土地改造而成,目前基地年产值余万元,带动余户村民走上了种茶的脱贫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南部的勺米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茶叶生长。如今在平均海拔1多米的群山间,满目滴翠,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片片生态茶园。但是谁能想到,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黑色,曾是这里多年不变的产业底色。“原来的坡脚村有4对煤矿,家家户户靠挖煤为生,山头被砍得光秃秃,周围到处是黑乎乎。”正在采茶的茶农罗飞回忆起过去时说。勺米镇,水城县有名的“煤乡”,因矿产资源丰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坡脚村主要劳动力基本都以挖煤为生,村里人家的日子也曾因此“红火”一时。  

然而,煤炭产业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生态环境遭到重创,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渠道有限,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如何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让绿色成为当地的“底色”?成为当地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要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是关键。从7年开始,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坡脚村在“转”字上下功夫,按照“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的模式,种植了生态茶叶亩,坡脚村多人告别了黑黝黝的煤矿,开始拥抱绿色新生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罗飞家种了6亩茶叶,从年起吃上了“茶饭”。“以前的土地不是种植玉米、马铃薯,就是丢荒起,除去成本,一年忙到头收获很少,生活全靠在煤矿打工,又苦又累,成天担惊受怕。”罗飞说,“现在,一家人都在茶叶及地上务工,今年早春茶采茶收入就有多元,日子过得风风火火。”  

“茶产业现在每年能为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增收70多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到80多万元,既维护生态发展,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勺米镇坡脚村党支书张云说,关闭煤矿,告别黑色资源仅仅是第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巩固和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曾经的黑色煤炭山,现在满山的茶树,到处绿油油,坡脚村每年整个基地能够采收茶叶15余吨,当地老百姓人均可获得0元务工钱,余户老百姓户均可增收余元。茶叶基地全面进入盛产期后,加上20%的入股分红,收益会成倍增加。“‘煤炭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荒山披上了绿衣,浊流变成清溪,黑山变成青山,矿工变成茶农,经济得到发展,群众实现增收。”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勺米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勺米镇共发展种植4亩生态茶,主要分布在坡脚、梭沙两个村,茶已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茶”,像罗飞这样的采茶人全镇共有多人。更可喜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当地逐步实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邓运

编辑魏容

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127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