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六盘水市水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充分结合城市社区、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等发展情况,认真开展贫困群众易地扶贫安置工作。 目前,已建成新桥街道新业社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等1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共安置1.4万户6.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比超过70%。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水城区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揽能人、稳就业、传文化、保平安四项举措,狠抓易扶点群众物质精神“双丰收”,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精彩“后半篇”。 招贤纳士揽能人建强安置点上红堡垒 为让搬迁群众转变旧有思想观念,适应社区生活,发展新事业,水城区易扶安置点以党建队伍为出发点,通过从乡(镇、街道)选派优秀职工,从村(社区)抽调得力人员,从搬迁群众中吸纳优秀人才等方式建强社区党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建设、服务群众中的引领作用。水城区1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共设有两委成员名,其中社区搬迁群众64名,总占比达50.39%。 海坪街道阿娄社区是一个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易扶安置点,少数民族搬迁群众占比近40%。年阿娄社区成立之初,两委班子人员共有5人。 为了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阿娄社区把眼光放在的搬迁群众身上,广泛吸纳搬迁能人,从社区群众中选拔5人进入社区两委班子,重新完善配齐了人员队伍力量,并动员10名优秀搬迁群众担任社区小组长,参与社区日常治理工作。同时,阿娄社区在上级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党性教育和思想熏陶,截至目前,从搬迁群众中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6人。 广开门路稳就业填满贫困群众钱袋子 “乐业才能安居,只有把就业问题解决好,才能把搬迁群众留下来。”水城区易地扶贫安置点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发展产业、开展培训、精准推荐、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广开就业门路,多措并举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挺直了腰杆子,填满了钱袋子。 新桥街道新业社区依托水城经济开发区,积极联系周边企事业单位,为搬迁群众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开发公共服务岗位个,解决就业户人,每年为群众增收近万元。社区积极与园区午阳服饰厂联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社区建立扶贫工厂,搬迁群众通过实践培训后,根据个人意愿除了可以选择直接到工厂上班,还可以经由合作社,领取缝纫机和原材料在家生产,生产完再由合作社统筹交回工厂,通过“家门口就业”方式,让搬迁群众做到了“家庭和事业两不误”,成了城市中的“上班族”,尝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幸福果。 目前,全区易扶安置点开发公共服务岗位个,年针对性开展就业培训余班次人,覆盖家政服务、餐饮行业、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 凝心汇智传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精神库 精神富裕是生活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奋斗的动力源泉。水城区遵循“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原则,在补齐贫困群众物质短板的同时更不忘补齐他们的精神短板,激励搬迁群众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饱满的干事劲头创造多彩生活。 年以来,水城全区1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共为搬迁群众送文化、送活动、举办各种比赛共余场次,社区阅览室现有纸质书籍共计近7万册,有效滋润了群众的思想贫地。 以朵街道住武社区自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新市民新风尚”举办和承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场次,通过开展“端午粽飘香文明永传承”“住武社区十星文明示范户表彰大会”“邻里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等一系列文艺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在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的同时,还帮助搬迁群众摈弃陋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建设“老年活动室”“娱乐室”“四点半课堂”等活动场所,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他们归宿感,促使社区搬迁群众转化旧思想,主动当起社区新主人,参与社区管理,为社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综合治理保平安提高易扶百姓安全感 平安是老百姓最大福祉,水城区多管齐下增强易扶安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百姓安全感满意度。通过在19个易扶安置点设立警务室17个,充沛警务人员68名;发动社区群众组建群防群治组织26个,参与人数达人;建立综治中心18处,法律服务站点16个,矛盾纠纷调节组织18个,安装雪亮工程和天网工程监控探头个等多种方式,健全建牢安置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定、幸福的生活保驾护航。 双水街道沙龙社区位于区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城区,医院、区供电局、购物广场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社区治安带来了一定隐患。沙龙社区通过增强社区治安综合力量,建立易扶安置点综治中心,设置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2名;发动群众组建群防群治队伍1支10人,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志愿服务工作;实行网格管理,将社区划分成8个小网格,配备8名专兼职网格员,对社区实行分片管理;建立法律服务站点,为搬迁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已安装雪亮工程和天网工程监控探头16个,24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保障。年以来,综治中心共为社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近30次,调解搬迁群众矛盾纠纷40余件,破解损害搬迁群众利益案件1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瑶 编辑谢勇勇 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13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