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电话 https://m-mip.39.net/m/mipso_8589789.html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 这里,美景醉人,碧波烟霞; 这里,笙歌悠扬,农民画乡; 这里,民族文化厚重,源远流长; 这里是高原明珠上的绿海蓝星——“中国凉都·生态水城”。 年12月,水城县和平解放。年7月至年,水城老城仍隶属城场镇。 年12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原水城特区和水城县合并为水城特区,行使县一级职权,由六盘水地区革委会领导。 年六盘水市成立,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水城特区,分设六盘水市水城县和钟山区。 ……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伴随着祖国发展的步伐,水城县砥砺奋进、开拓创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生态水城”是一首解放思想的英雄乐章,是一部转型发展的辉煌史诗,是一个后发赶超的经典传奇。 这座山水交融、风景秀美的城市,正以风华正茂的新姿扬帆起航。 野钟乡刺梨丰收 生态:“含金量”越来越高 初秋时节的水城县格外凉爽,远处山麓云雾缭绕,近处河流静静流淌,很难想象,这是昔日的煤炭之都。 这个靠传统资源和传统煤电产业“起家”的城市,是如何在生态上做好文章,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崛起”之路? 走进水城县营盘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被绿色“包围”的营盘,满山葱茏,绿意盎然;沟谷山坡,绿毯茵茵。 绿色,是这个乡最靓丽的底色——全乡林地面积.73亩,森林覆盖率67.66%,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株。 过去珠江上游北盘江畔的营盘乡,曾是水城县的“穷乡僻壤”: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交通落后、无矿产资源。 20世纪90年代,营盘乡荒漠化、石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有10%。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导致这个乡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举步维艰。 近年来,营盘乡在六盘水建设大潮中渐渐苏醒。铁路及水盘高速公路从该乡穿境而过,使大山中的营盘乡终于摆脱了交通桎梏。 长期的沉寂使营盘乡意识到,作为一个农业乡,唯有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 为此,营盘乡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经过多年努力,使森林覆盖率从10%增至现今的67.66%。 同时,乡里还发动村民种植果树,既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 如今,营盘乡沿水盘高速公路的村寨已果树成荫,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大道”。 营盘绿色发展大步向前,把目光投向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将绿色“文章”做得更厚实、更有品位。 年,水城县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营盘有四级旅游资源7个、三级旅游资源11个、二级旅游资源14个、一级旅游资源48个。 地处乌蒙山地质公园核心区,境内北盘江大峡谷雄伟磅礴、贵州第二高峰牛棚梁子巍峨耸立、岩溶地貌神奇秀美…… “从去年4月下旬高家渡码头开始营业到年底,我们的营收有多万元,今年1月到现在,营收已经超过万元。”面对未来,北盘江景区总经理杨群伍信心满满。 钱袋子鼓了,脑瓜子也活了。曾经一门心思地里刨食的农民如今也学会了抬头看路,开农家乐、办农家旅馆、依托旅游销售自家土特产品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途径。 从“穷乡僻壤”到“绿色满仓”,营盘乡在陡峭的喀斯特山地种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这是水城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建绿”工程成效显著。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城区、景区、园区、库区、矿区等重点领域绿化工程,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全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森林覆盖率预计达60%,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护绿”行动渐成风尚。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绿色文化,积极倡导爱绿护绿行动,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了“中国凉都·生态水城”拒绝污染的理念,全力打造“蓝天白云大健康、峰丛湿地亦相融”的生态文明画卷。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水城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中国凉都”这一独特的气候品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城县按照“峡谷公园县”的定位,围绕农旅文一体化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野玉海景区基本成型,百车河景区大放异彩,北盘江景区加快建设。 年,水城县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52.5亿元,分别增长80%、74%。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年全国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种下“绿色”,收获“未来”。 生态水城,绿色已崛起,正绽放出无限魅力。 水城县新业社区文化活动。王瑞刚摄 转型:“含新量”越来越靓 毫无疑问,工业一直是水城经济发展的“硬脊梁”。 曾经,吃煤饭、念煤经;如今,跳出煤、不唯煤。 然而,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怪圈并不容易。 近年来,水城县以煤炭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上迈出坚实步伐,煤电园、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推进。通过延长产业链,上下游“无缝衔接”、“闭路循环”,最终达到资源“吃干榨尽”和“零排放”。 按下启动程序的按钮,矿井作业生产场景及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各项设备实时数据信息在调度室显示屏上清晰可见……在发耳煤业调度指挥中心,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 一直以来,人们对煤矿固有的印象是:满脸煤灰、头顶矿灯的工人穿梭在狭窄的矿道里,工作艰苦而危险。 事实上,发耳煤业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发耳煤业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矿井一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万吨。“高瓦斯、煤层不稳定、地质灾害严重等不利条件,一度让煤矿在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上举步维艰。”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守义说。 通过改革,年,发耳煤业完成了3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和7个辅助子系统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有机“嫁接”,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开启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驾驶”模式。 搭上“智慧快车”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不仅让员工吃下了安全保障的“定心丸”,还使产能、电力保障、职工收入、企业盈利都迈上了新台阶。 谁能想到,曾经“傻大黑粗”的发耳煤业会变成充满“智慧”气息的现代化煤矿。 发耳煤业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智能煤矿的新路,不但完成了高瓦斯地区煤炭开采的一次创新和变革,更为贵州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大江潮涌逐浪高,扬帆起航正当时。 在加速产业智能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水城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企业技术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却十分“热闹”——巨型储罐里的铝液闪现着银赤红的光芒,冷却后被加工成铝板材、铝合金棒、铝圆铸锭、铝线杆…… 如今的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一批铝材深加工企业汇聚于此,一条铝产业链环环相扣,企业产值逐年增加。 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聚集了电解铝上游鑫新炭素22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双元铝业公司14.5万吨电解铝项目、亮星铝业公司6万吨铝合金棒、十九度铝业公司6万吨铝合金建筑型材……数十家企业各展所长、协同发展,集群效应凸显。 “紧抓发展机遇,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把铝及铝加工产业上游做大、中游做强、下游做精,年预计园区产值将突破亿元,成为园区的支柱产业。”水城经开区经发局局长杨俊说。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水城经开区依托双元铝业,对电解铝工艺进行升级改造,为中游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夯实基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推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循环工业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特新”,水城县创新驱动力更强,改革红利加快释放,转型升级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年,水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5.39%;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6亿元,同比增长7.17%;完成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7亿元,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分别同比增长9%、1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实施“三变”收获的喜悦 民生:“含温量”越来越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初秋时节,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被喜悦层层包围。 一朵朵新鲜的食用菌搭乘大卡车运往广东、重庆等城市;一颗颗金灿灿的刺梨挂满山头;一串串笑声响彻农家小院…… 这是磋播村丰收的景象,也是这个小山村蜕变后的“新模样”。 磋播村曾是花戛乡出了名的穷旮旯,由原磋播、高坡、水井、高坎四个小村合并而成。 曾经,路不通、水不到、地不肥,祖祖辈辈只能依靠土地种出的玉米、洋芋维持生活,村民尝尽了苦日子。 为脱贫致富,村干部号召群众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特色农业作物。 刺梨,成了磋播的首选,这种耐旱耐寒、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正适合磋播村的山地。 年,磋播村党委书记徐祥峰带领村干部们试种的亩刺梨,还没有到盛果期就初挂果13吨,卖了8万元。 真金白银到手,磋播村的乡亲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瘦土也能出黄金”。一时间,刺梨成了“香饽饽”,全村的刺梨种植面积扩大到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提高到了元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13%。 尝到刺梨产业带来的甜头后,徐祥峰认准了产业扶贫这条路,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一朵朵食用菌,一棵棵猕猴桃果树,再次打开了磋播的致富之门。 如今,高山,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阻碍,一颗颗刺梨成了磋播致富的“金钥匙”;冷箐,不再是束缚发展的难题,一朵朵食用菌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保鲜剂”;贫穷,也不再是磋播的“代名词”,充满希望的猕猴桃产业“落地开花”,为磋播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水城大地,脱贫攻坚,唯此牵动众人心。 磋播村的巨变,仅仅是水城县脱贫攻坚路上的缩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年,水城县实现6.4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5.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82%。 在脱贫攻坚战中,水城县坚持用好“三专”攻坚法,践行“三段式”脱贫攻坚战略,将“三变”改革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源源动力,瞄准“靶心”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打出精彩“组合拳”,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演绎出壮美的“水城篇章”。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直以来,水城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住房保障方面。全县栋危房改造已完成,栋透风漏雨房屋的整治工作现已完成91.2%。 ——教育保障方面。全面落实教育保障政策,贫困户子女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及以上教育资助全覆盖,控辍保学实现“零管理”,义务教育均衡提前两年通过国家验收,名贫困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无障碍入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1万人次,发放资助金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万元。 ——医疗保障方面。健全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预付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全覆盖,贫困人口参合率、疾病筛查率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到%,住院报销率达90%以上。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全部执行“两票制”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招录合同制医务人员名,引进或招聘专业技术人才27人。 ——就业保障方面。加强就业培训,积极引导贫困人口3.74万人外出务工就业,多渠道、多途径编织就业扶贫网,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公路管护员等公共服务岗位个,现已落实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4.18万人增收。通过全县煤矿企业每年吸纳名贫困人口就业,水城经济开发区32家企业每年吸纳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社会保障方面。按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原则,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对象实行全兜底保障,落实低保贫困群众兜底保障人,落实搬迁群众城镇低保人。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水城县各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个个“难险关”,换来的是一个个脱贫致富的产业、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崭新舒适的砖瓦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野玉海小火车。孙大方摄 七十年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 七十载春华秋实,生态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由“黑”变“绿”;转型,由“旧”转“新”;民生,由“小”到“大”。 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水城人以“敢”字开路、“实”字突破、“巧”字聚力、“快”字取胜、“拼”字赶超,全力绘好“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多彩画卷。 回顾过往,七十年来,水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刻度,更是一个深度和跨越。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水城逆势上扬,乘风逐浪,在新一轮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继续高歌猛进,做好新时代大考答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不忘初心,步履铿锵。沐浴新时代的光辉,水城正以崭新姿态,迎接五湖四海宾朋,来此欣赏生态美景,感受发展激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诗宗刘定珲邓运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135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