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m.39.net/pf/bdfyy/bdfal/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

多年来,学校不少科研团队扎根贵州大地,按照“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扶贫扶智理念,用人才链、知识链对接扶贫产业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贵州正处于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没有哪个时期比当前更渴望人才、更尊重人才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骆飞

百年黔中学府,沧桑薪火相继。

任岁月流逝,几经更迭,贵州大学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校歌“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唱响的是她立德树人于国家的责任,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铭刻的是她百年治学于师生的教诲。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表示,贵州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治学历史的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服务全省为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大学将不断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育人及科研能力,以期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为新时代贵州后发赶超,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贡献百年学府的智慧和力量。

百年治学薪火相继建设一流谱写华章

《瞭望》:贵州大学如何传承百年治学精神,并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宋宝安:贵州大学创建于年,历经贵州大学堂、国立贵州大学等发展时期,后又经历合并重组逐渐成长为贵州最高学府。作为全省唯一的“工程”大学,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名虽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

时至今日,贵州大学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全国为己任,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践行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底蕴培养、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据统计,贵州大学累计向社会输出55万名优秀毕业生。如今,70%的贵大学子奋战在贵州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学校还培育出不少杰出人士,其中包括知名空间结构专家马克俭、天然药物化学家郝小江等10余名院士。

近年来,贵州大学牢牢把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机遇,紧紧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这些年,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科研实力、服务地方能力等快速提升,通过积极构建学科“特区”,汇聚人才高地,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全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

《瞭望》:贵州大学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

宋宝安:年,贵州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是百年贵大不断发展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断对标对表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和落实《贵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周期建设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持续提升。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近年内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其支撑引领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显著带动生物学、化学、作物学、生态学、园艺学、药学、林学等9个相关学科全面发展。其不断增强的科研能力也契合本省农业产业等发展需求。

同时,植物保护学科相关成果还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所属专家团队不断聚焦病虫害防治,推出新型农药产品,在引领全国新型农药技术发展上作出积极贡献。

这些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学校国家级人才达到32人次,其中植物保护学科国家级人才达到25人次。一直以来,贵州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一个领军人才搭建一个团队、构建一个平台、带动一个学科”的目标,不断补齐人才短板,提升加强立德树人水平。为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学校通过“4”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设立一流学科特聘教授岗位和青年英才岗位,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持续优化。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年的31.8%稳步提高到目前的47.5%。逐步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较为优化的师资队伍。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校还不断协同推进其他重点学科发展,通过大力培育一流学科带动全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汇智汇资决战贫困初心如磐攻关科研

《瞭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你如何看待贵大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

宋宝安: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始终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的中心工作。作为全省重要育人基地和智库成员单位,贵州大学在助力脱贫中责无旁贷。为此,学校积极统筹各类学科、专家资源,组建多元技术服务团队,把育人基地搬到田间地头,让教师学生深入扶贫一线。

多年来,学校不少科研团队扎根贵州大地,按照“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扶贫扶智理念,用人才链、知识链对接扶贫产业链,探索出具有贵大特色的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为贵州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涌现出“干净茶”“潘核桃”“人民小酒”“张蔬菜”“龙猕猴桃”“博士村长”等一系列“贵大品牌”。

特别是在年,面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两场战役,贵州大学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通过“春耕掌中宝”等专栏“云”上助农,向社会公布了百人专家团手机号码和产业方向,全员全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网上技术指导累计达60万余人次。

同时,学校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领专家团队,密集奔赴“9+3”贫困县和部分产业重点县,深入晴隆、石阡、榕江、纳雍、赫章等12个县开展产业调研和科技扶贫工作,“点对点”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我也带领茶产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入17个县、23个示范基地开展了余次技术服务。期间,蔬菜产业张万萍教授团队和“博士村长”队伍深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水城区、榕江县等10余个地区,春耕培训余人;辣椒产业吴拥军教授团队带领余名师生扎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全力完成5万亩辣椒种植任务,实现了全县主要种植区全覆盖。

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贵州大学汇智汇资,形成合力,全面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瞭望》:作为在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和植保事业发展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农学院士,你和你的团队如何助力农业科研事业发展?

宋宝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贵州大学至今,我人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百年学府的治学精神、师长同仁的敬业品质,深深影响和激励着我。

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定不移地聚焦绿色农药、植物保护等领域,持之以恒攻关科研,在积极推进国外农药国产化的同时,不断谋求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探索国内科研技术和产品取得新的突破,助力基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不断成长,从最初模仿国外先进农药研制技术,发展到如今在某些领域有突破,并取得越来越多的原创成果。这既离不开团队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密切协作,更有赖于国家、省和学校给予的政策、项目支持。

这些年,我们的茶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始终遵循“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控理念,重点推广“以采代防、采防结合”“以草治草、以草抑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免疫诱抗、提质增产”等技术,推动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

另外,我们的绿色防控技术服务目前覆盖到43个主要产茶县,团队开展田间现场服务多次,建设示范基地80个,服务企业家,组织田间技术培训1多人次。培训农民余万人次,新增效益71亿元,辐射带动50余万农户脱贫致富。

此外,我带着团队主持完成“中国农药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并形成院士建议上报中央,负责国家农药产业规划的编制,提出的选题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另外我还主编了《中国农药典》,主持出版《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参与制定《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年)》,从技术、规范和政策全面支撑贵州特色优势作物的绿色发展。

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聚力育人振兴乡村

《瞭望》:贵州大学将如何紧紧围绕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新”三大战略行动和要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宋宝安:学校结合贵州提出的“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即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轮一起转”,主动思变。

贵州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智库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拓思路,创新形式,谋划增收项、效益点。我们要聚焦行业,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争取行业主管部门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还要总结提炼贵州大学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有力推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要继续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要以植物保护学科为牵引,围绕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需求,发挥具有贵大特色的“三套组合拳”模式和“大地论文工程”模式。

《瞭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大学将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全省乡村振兴服务?

宋宝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贵州正处于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没有哪个时期比当前更渴望人才、更尊重人才。贵州大学作为全省重要的育人阵地,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服务全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聚力育人振兴乡村将是学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贵州大学培养、引进长江学者6人、“万人计划”人才7人,贡献了全省高层次人才逾70%。通过实施“4”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学校共聘用特设岗位人才人,其中“杰出人才”3人,“卓越人才”3人,“青年英才”10人,“一流学科特区人才”人。

目前,为了让学校人才培养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得更精准,学校提出用学科链聚集人才链服务产业链。这几年,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做了有效精简和布局,本科专业从原有的个精简到现在的99个。同时,围绕贵州特色产业名品兴办了茶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等,并聚焦全省大数据发展兴办了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十四五”期间,贵州大学还将立足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以更加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下来,学校还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围绕“三个突出贡献”的目标——即贵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占全省高层次人才总量的60%以上,对全省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占全省高校60%以上(研究生招生规模占全省高校60%以上),对全省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运用的贡献率占全省高校的60%以上,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拓展引才聚才渠道,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同时,学校还将瞄准社会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推动科研教学与服务国家建设需求紧密结合,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特别是结合贵大学科优势,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实现学生教育与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服务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134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