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7:02

正文共:字6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视频时长:17分钟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第七单元,关于景物描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在三篇动人作品的引导下,共同去领略充满异国文化风情的三处美丽风景。并一同品味这些文学作品中动与静相结合、情与景相交融的描写手法。

01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先生的作品。马克吐温先生,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他一生的创作成果十分丰富,著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等。他擅长使用幽默的语言、讽刺的笔法,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与人性的丑恶之处进行批判,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尖锐的批判,但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却表现出了他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02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由个人工岛屿和1座人工半岛组成。全城面积仅有不到7.8平方公里,却有着条纵横交错的运河川流于其中,多座桥梁联结各岛,因而得以凭“水城”之名享誉世界。从公元二世纪开始,最早到达这一地区的人们就在淤泥中打下了木桩作为地基、铺上石板作为平台、又在这人造的岛屿上建起了房屋,逐渐发展成了一座人烟繁盛的城镇。可以说,威尼斯建成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以乐观的精神去适应自然、组织生活的历史。这座特殊的城市,既有着在其它地方也可以见到的忙碌与喧嚣,也有着水上生活造就的独特的闲适与恬静。本文名为写小艇,实际上是以水城当中这一最具特色的事物为线索,串联起了水城美景的各个局部、水城生活的各个片段,以轻松、明快的言辞,为我们描绘了水城威尼斯那悠闲舒适、充满情趣的生活图景。

03

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样子有点儿像独木舟,这种小艇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贡多拉”。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使得从未到过“水城”的读者们不容易想象小艇的外形和作用,马克吐温在此就首先使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对于小艇的初步印象。它大约有二三十英尺长,折合公制单位约6到9米。艇身狭窄修长,舱室却很深。说它等于大街上的汽车,是指它在当地十分常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说它像独木舟,是指它轻便灵巧,在威尼斯这座水城中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又使用了两个比喻,进一步挖掘了“贡多拉”小艇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他说小艇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新月比喻的是小艇静态的外形。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因为其某一部分被地球的投影所遮挡,就会呈现为眉毛一样的弯钩状,正与贡多拉的外形相似。我们知道,弯钩状外形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香蕉,为什么单单将新月作为喻体?因为月亮是优雅而神秘的,能更好地体现出小艇的精神气质,而其它一些喻体固然形似,在神采上却和威尼斯小艇相差很大,甚至会让人感觉有一些滑稽。水蛇比喻的是小艇运动的姿态。水蛇敏捷机巧,与贡多拉的修长灵动相似。如果把鱼当作喻体,那么未免呆滞笨拙,就无法让读者感受到贡多拉那特有的风格了。

04

第三段中,作者描述了坐在船舱中游历威尼斯的感受。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样。这种类比让读者直观地体验到了乘坐的舒适。在这样独具特色的小艇上,沿着密布的河道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这不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访问,而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欣赏。正因为如此,才格外让人感到自由。作者在此处传递了一种品味异国文化的理念,那就是,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本质,就必须试着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浏览,那算不上深入的了解。打开小艇的窗帘,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即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够和悦而礼貌地平等相对,这才是作者看重的“情趣”之所在。

05

下一段里,马克吐温又专门描写了威尼斯船夫那娴熟的驾驶技术。这里的人们每天生活在水上,奔忙穿梭于河流之中。水的从容,水的奔腾不息,早已经变成了当地居民精神内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船很多,但小艇的速度还是“极快”。这种高超的技巧、强大的自信,来源于日复一日不经意的磨练。对初到此地的游人而言,可能会叹为观止,而船夫自己则早就习以为常了。他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一个“挤”字,写出了船夫手上功夫的精妙,也写出了威尼斯河道的繁华。小艇穿行如飞,而且还能急转弯,这样一来,本就热闹的水城美景,便更加使游人目不暇给了。忙的岂止是我们的眼睛呢?作者的这一段文字让我们体会到,那来往的小艇、水城的街市,无一不带着威尼斯人忙碌但不纷乱、昂扬并且进取的精神。

06

水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着这种从容雅致、乐观积极的色彩。商人匆匆地走下小艇,奔忙着他的生意;妇女们惬意地在小艇中高声谈笑;孩子的郊游、家庭的祷告,总之威尼斯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威尼斯城生活的每一个镜头,都少不了小艇的身影。白天的水城向别处一样喧嚣,是小艇给水城增添了生气;夜晚的水城归于寂静,又是小艇载着人们返回各自的家中。

这里的人们也会到戏院里去,像别处的人一样休闲娱乐,等到散场时相互告别,同其它城市里依靠车马的人也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区别之处在于,他们仰仗的,是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贡多拉。这威尼斯的小艇为水城掀开了一天的序幕,又为它奏响了安眠的乐章。最后的两段当中,作者写景的言辞由动到静,转变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半点生硬之处。

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认真地观摩着水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潜心品尝着水城文化那独一无二的氛围。他又从这诸多片段当中抽离了出来,以更加宏大的视野,静静地注视着水城的全景。新月一样的贡多拉散去了,只剩下月亮的影子还如同小艇一样在水中摇晃。威尼斯的石头建筑、古老桥梁始终没有变,作为千百年积淀而成的威尼斯文化符号,它们似乎真的是静止的。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作为千百年来一直陪伴在水城人身边的重要交通工具,它们似乎也静止了。但是真的静止了吗?“摇晃”这两个字,在静止的背景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动与静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经过了一个忙碌的白天,古老的威尼斯入睡了。这种拟人的手法,为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城市注入了水的灵性与人格,在威尼斯城与威尼斯人及威尼斯文化之间画上了一连串的等号。

作为一部翻译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翻译者刘正训先生那深厚的文学功底,并且还会产生这样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类,对于美的认知竟然存在如此的相通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传递作者对异国文化的解读;而我国的古人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思,两者的审美意趣不谋而合,这难道不可以作为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种注解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133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