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从小生活在农村,我爱农村和农业,我的专业就是植物保护,让我去吧。”秉持一颗初心,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严凯奔走乌蒙深山,用情与智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做点实事,朴素的愿望就是前行的动力。这些年,严凯主动申请加入国家“三区”人才计划,成为科技特派员,成为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之一。 他是农民,更是专家 他生在农家、长在农家,也心忧农家。 在山间地块、在村民院坝,一次次对话,一次次记录将调研收获写在纸上,也镌刻在心底。这两年,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他去基层调研逾百余次。 在调研中,严凯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和群众拉家常时,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和大家一样,我也是农民,我小时候在家就是个放羊的。”工作之余,他与老百姓一道挖锄头、挥镰刀、打农药,干的有模有样,接触过他的老百姓都说:“他真的是农民嘞!但他更是专家。” 面对不懂文化、不懂技术,思想还僵化的老百姓,严凯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土话耐心指导、细致讲解,更多时候自己给大家做示范、做试验,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信科学、得实惠。 他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他率领科研团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群众紧密联系,在申报项目和指导学生项目时,也总是将科研项目与农业产业和群众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产业实际应用中去。 为了改善农民耕作技术落后现状,帮助群众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多年来,他围绕刺梨、猕猴桃、蔬菜、水果、中药材、烟草等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余次、农业技术知识培训80余场次,覆盖群众1万余人次。在反复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管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理念。 “我种的蔬菜时常会出现叶子枯黄或死苗的现象,我还以为是老天爷不让我发财,今天听了严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是自己错了。”水城县玉舍镇大田村种植户杨光喜参加植物病虫害专题培训会后感慨万千。 严凯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因地制宜,结合种植管理技术水平,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并帮助群众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他实施的刺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减施增效技术等应用技术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当地农业增产增收(如指导的刺梨、辣椒、白菜等增产10%以上,每亩增收元以上),让老百姓丰产稳产,减少损失。 他是行者,也是学者 严凯将科学研究应用在田间地头,收获了群众竖起的大拇指,但拜群众为师,脚沾泥土,在基层调研中所见、所听、所思,也指引着科研更接“地气”。 主持农业科研项目5项,参与农业科研项目5项,制定《刺梨白粉病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参与制定贵州省地方标准《刺梨梨小食心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留驻在时间和岁月里的科研成果,让源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再次回归到实践中去,“科技扶贫,我们义不容辞!”因为这份担当,出发更显意义非凡。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所思如此,所行亦然,翻开严凯的工作档案和笔记,个个研究成果渐次入目—— “刺梨白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刺梨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方法研究”和“中国南方高原根用韭菜引种栽培及丰产优质技术示范研究”等都是他结合产业所做的科研成果。 此外,自担任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以来,他共撰写了调研报告30余篇,其中《以“三变”改革为核心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园区设计与实证分析--以盘州市娘娘山生态农业园区为例》在年“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获三等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严凯只是扎根一线,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一个缩影。在这所地方高校,更多研究成果正逐步走出“高墙大院”,在乌蒙腹地璀璨绽放。 通讯员王良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谌晗 编辑谢勇勇 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jt/134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