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每天清晨,水城县营盘乡罗多村的李茶美都会早早地出门,开始一天的忙碌。 从村活动室到砂石厂约4.5公里的通组路,是她要负责保洁的“地盘”,每天至少清扫一次,不但要保持路面整洁,还需要不定时清除路边杂草。 工作内容很简单,但她却格外珍惜,做得特别认真卖力。戴了大半辈子贫困“帽子”的李茶美坦言,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能成为村里的保洁员,像城里工薪族一样按时上班、按月领薪。 “贫困户要脱贫,首先是就业,特别是对于剩余劳动力多的水城来说,贫困户就业对于脱贫具有特殊意义。”水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豪告诉记者,点燃希望之光,才能照亮脱贫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水城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公共服务岗位,按照“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原则,相继开发农村保洁、保安、护路、护水等岗位,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既在困难之中“拉一把”,也杜绝“养懒汉”。 在水城县,公共服务岗位只是一个有效补充,在整个就业扶贫中的占比不高,更多贫困户是通过发展产业,摘掉贫困帽儿的。 这两年,水城县有两个脱贫致富的“金果果”,一个是红心猕猴桃,一个是刺梨。 “种植刺梨没有什么巧计,就是要勤。”今年73岁的刘思启如今有了一个新外号——“刺梨王”,家里7亩多的刺梨地,在他的精心伺候下,去年共产出了一万五千多斤的果子,卖了四万五千多元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刺梨,刘思启家里的老屋变成新居,陆续添置了饮水机、智能洗衣机、冰柜等家电,老人心里那个欢喜,“今年过年,我给小孙子们还发了三四千元的大红包,大家都很高兴。”刘思启笑盈盈的说。 摆脱贫困,产业是根本之策,做大做强高价值的产业才能实现精准扶贫。为此,野钟乡发展了多亩刺梨产业,还正在打造一个亩的示范刺梨基地。 52岁的谢成举是米箩镇俄戛村的猕猴桃“管护专家”,种了6年猕猴桃的他,不但成功摆脱贫困,更有着与众不同的脱贫认识——产业脱贫只是前奏,产业致富才是归属。 当初在众人的质疑中,谢成举将家里所有土地都种上猕猴桃。如今,村里每一位群众都自觉种上了猕猴桃。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兴旺助推了俄戛村的发展,深耕大山的“脱贫户”们将田间地头的一方寸土变为脱贫致富的三尺课堂,鼓了腰包,开了眼界,产业革命之路越走越宽。 就业与产业,离不开学业。 年12月1日,双水街道沙龙社区便民服务站三楼的大厅里,从大连来的培训老师正给学员们讲解家政服务的知识,台下60多名学员正认真的听着,郑赛平也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位“新水城人”,老家是浙江台州的她,去年8月带着女儿从浙江台州回到丈夫的老家水城,没有工作,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郑赛平参加了社区的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技能培训,并获得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了一技之长傍身,加上直爽的性格和做事细致认真,最开始在社区做保洁员,后来还被推荐成为了社区1号楼和3号楼的楼长。 对郑赛平来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真正开启了在水城的新生活。
“三业”联动写好“后半篇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水城县通过持续推进促就业、强产业、助学业的“三业”联动,让群众看到了稳定增收的希望。 深化扶贫劳务协作,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有效对接。加大扶贫车间支持力度,适度开发公益岗位,才能促进稳定就业、就近就业、提升就业。 打好产业特色牌,培养本地能人,发动群众充分参与、引入规模企业带动,与乡村发展有机体融合,才能强产业。 产业业态需要创新,就业岗位不断更迭,知识技能不足,就业渠道不稳定,无法适应乡村发展需要,助学业适逢其时。 “三业”联动为水城县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也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江南魏 容 编辑屠 琪 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jt/128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