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loveall地处乌蒙山区的台沙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不仅资源条件差,经济基础条件也十分薄弱,年贫困发生率达40%以上。
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大山里吹响后,台沙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就业载体,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仅让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还促进了乡风文明,极大增强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冬季的台沙村,干净宽阔的通村水泥路两旁,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一棵棵规范化种植的山桐子特别惹眼。
台沙村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生态良好,和同乡的光明村一样,野生山桐子资源丰富。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需要,突出精准选择产业,该村全面落实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通过科学谋划和实施,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三变”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山桐子产业。
山桐子,别名水冬瓜、油果树、油葡萄、斗霜红等,树皮淡灰色,黄绿色,种子红棕色,赖寒冷、赖土壤贫瘠,是米以上造林最佳树种之一。经专业检测,山桐子果肉含油43.6%,种子含油22.4-25.9%,平均含油量36.3%,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8-81%,可提炼食用油,提纯亚油酸,制造生物油,生产有机肥等,被人们誉为“树上油库”、“黄金树”,有“东方橄榄油、西方山桐子”的美称。是真正能够体现生态、社会、经济、旅游四个价值的树种。
过去,当地群众主要靠打工和种庄稼获得经济收入,但种地收入不高,劳动量大,因此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山桐子、食用菌等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务工,让偏远贫困的台沙活力倍现。
“在基地务工,每月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55岁的刘芬华是台沙村人,因为生病,一年到头儿需要吃药,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如今,她和其他村民一样,不出村就能在村里实现就业。“虽然年纪大了,但在家也闲不住,只要有活干,我就感到特别幸福。每月都有固定收入,我心满意足了。”刘芬华笑着说。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村支书张明友看来,这些山桐子树,就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村民们现在都把它当“摇钱树”一样爱护着。
目前,台沙村已种植山桐子亩,发放土地流转金元,涉及户人,其中贫困户93户人。
除了发展山桐子产业,近年来台沙村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开展由群众评比的“文明卫生”“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等活动,大力推动乡风文明,村民幸福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现在,贫困户的精气神儿足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目前台沙村已形成长效产业山桐子,短效产业食用菌、马铃薯的产业布局,我们有信心带动更多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张明友信心满满的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邓运编辑屠琪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fc/147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