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水城县属贵州西部的边远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切割严重,全县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并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全县辖33个乡(镇、街道),总人口96.69万人,通过历年实施的渴望工程、饮水工程,截止年初虽已累计解决39.7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但饮水安全保障率仅为41.06%,还有56.9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十三五”以来,水城县坚持把脱贫攻坚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统筹推进,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在确保安全饮水工程网络全覆盖的同时,加强水质监管、提高应急抢修能力,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2.18亿元,目前,该县96.6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解决。重点突破缺水优先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是台沙的穷根,相比于腰包瘪,台沙人更怕水缸干。“说起水,就觉得肩背疼。”70岁的村民张才文回忆,20多年前取水要到3公里外的山泉眼用桶背,上山下山一趟下来,壮小伙也得走2个小时,每趟最多背50斤,背够一家人一天的水,至少要花6个小时。在台沙工作了近30年、找水也找了近30年的村支书张明友曾无奈放言,“谁能找到水,村支书就谁来当”。年底,台沙终于来水了。水城县投入万元在台沙村修建山塘,配套建水厂,现在全村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水城县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大山深处的村落饱受缺水困扰,尤其以每年8月至来年3月期间季节性缺水最为显著,像杨梅台沙这样的严重缺水地区不在少数,如极贫乡镇营盘乡红德村、玉舍镇甘塘村、坪寨乡箐马村、董地街道大窑村等,是名副其实的缺水地区,水城县通过饮水安全工程建、管、用体系建设,以上地区的饮水得到优先解决。目前,水城县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96.69万人口(双水城区由市政管网供水)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面排查逐户解决饮水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健康,农村饮水安全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目标的重点工作,是脱贫摘帽的一项硬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要确保每一户农户饮水有保障。年6月,水城县还有46.15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问题,如董地街道大窑村、董地村部分村民饮用房盖水,花戛乡、猴场乡、董地街道等乡(镇、街道)部分村民饮用水窖水,水质水量无保障。通过对原有小水窖、房盖水用户组织“拉网式”清理排查,水城县饮水工程的建设及各类问题“举一反三”的整改,截止目前,所有饮用房盖水的农户均已被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覆盖解决,水城县已告别房盖水时代。饮用水窖水的采用覆土,修建过滤池、沉淀池等措施,使之达到饮水不愁标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地形复杂的情况下,水城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饮水的要求提前谋划、提前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同时成立了专业的管理机构,招聘专业的人员组成专业的队伍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进行专业的管理,规范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服务制度和体系,将饮水工程专业化管理延伸到村到组到户,切实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工程长期有效发挥效益。近年来,水城县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政策。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结合水城县当前的实际,制定了《水城县高质量打嬴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收官战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责任人员,将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居),对所有贫困户饮水安全根据脱贫攻坚现行标准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饮水保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饮水保障情况实行“日调度”,建立问题台账,对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限时整改,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问题不出村,全力保障饮水安全。加大水质检测力度,制定了《水城县脱贫攻坚安全饮水水质检测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进行无死角检测,发现水质不合格的进行整改,确保水质安全。现今,水城县农村饮水安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后管护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上,通过加强宣传,制定水源地保护规划,落实饮水工程保护措施,因地制宜引导乡、村建立管水用水制度,将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落实到位,工程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李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定珲编辑屠琪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cz/146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