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舒友海,就职于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年我被公司派驻到水城县发耳镇民主村担任准村第一书记。民主村地处我国14个连片特困带之一的乌蒙山区,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杂,脱贫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初次走进民主村,看到的是破旧的木瓦房、污水横流的村寨,村民们闲散地抽着旱烟、唱着山歌、精神涣散,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水火不容的干群关系,这一切像雾霾般笼罩在这片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米,大山一面的偏坡土地上。民主村下辖29个村民小组户人,居民以彝族、布依族为主,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这些数字是开展“两错一漏”大排查时,我用十天时间,走遍乡村每一个角落,访遍每一个贫困家庭,查阅对比已建立的全村人口信息台账及贫困户信息台账确定的。在对全村全覆盖走访的基础上,我多次组织召开院坝会及群众代表会,共排查出真贫困而漏评户20户99人、统计漏人户16户32人纳入贫困系统;清退了以前“优亲厚友”的假贫困户38户人,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补充完善了一户一档资料,全部纳入贫困系统精准管理。和扶贫小队的其他同志一样,厚厚的会议记录本我半年时间就用掉了5本,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扶贫政策重点、扶贫会议记录及各家各户耕地面积、人口、收入等资料,通过公平正派的办事作风我赢得了村民的初步认可。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住村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切实发挥其作用,就掌稳了脱贫攻坚的“方向之舵”。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把解决基层党支部建设软弱涣散问题当成首要大事来抓。面对村支部党建工作弱化、村支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我先后规范完善了“三会一课”等党支部和党员日常活动制度,健全民主村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为党建工作先行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与此同时,我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新思想和各种惠农、富农政策,召集村民代表交流讨论,向他们讲解政策、了解其困难,在学习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更加坚定了全村脱贫攻坚的信心。党支部建设加强了,干部队伍素质提升了,方向把稳后就是如何改变贫困现况,找产业找门路,提高村民致富能力的问题了。我和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起,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研究破解对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八要素”为指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以全县农业平台为依托,流转土地种植刺梨、红心猕猴桃、蜂糖李、红心柚、玛瑙红樱桃、早熟蔬菜等亩,覆盖贫困人口户人,解决就地就业人。除此之外,组织富裕劳动力开展了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受众余人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50余个,动员安排有技能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省市县的扶持和我们的努力,民主村贫困群众均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产业带动力不断释放,金融支持效果明显,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便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常入学率达%,资助落实率达%,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失学辍学,各类教育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按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民主村脱贫的见证者,再次走进民主村,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的新房、明亮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自力更生忙碌耕作的村民,“春风”将弥漫在民主村上方的那片浓雾拂去,一幕幕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盛道利编辑张良胜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cz/145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