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市内彝话,属于东部方言,分为盘县次方言和黔西北次方言,方言分布与政区划分不尽统一,盘县次方言盘北土语,分布于盘县北部及水城县北盘江以南大部分地区;盘南土语,分布于盘县南部;黔西北方言乌撒土语,分布于水城大部分地区及盘县大寨、坪地、四格等乡;黔西北次方言水西土语,分布于六枝。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动人优美,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流传较广的有《洪水淹天》、流传于盘县的《濮买埃斩蟒》、流传于水城的《楷龙和楷虎》、《阿鱼的苦和乐》等等。

彝文古籍、碑刻较多。彝文古籍史称“夷经”,据调查,市内尚存余册,多为毕摩收藏,且多为经书,有祭经、通书、占卜经、牒谱等几大类。经书写于古代毛边纸或羊皮上,彝文书写从上到下,文句排列从左到右,多为五字句,有格律。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宗教、占卜等。迄今为止,在市内发现彝文碑刻、摩崖共八块。其中已拓片、翻译两块,《安氏墓碑》和《拦龙桥碑》。

彝族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

彝族婚俗和丧俗礼仪较多。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布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着传统服装外,其余多着普通装。

(摘自《中国凉都》)

欢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cz/132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