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七月的中国凉都,青山环抱,

绿水萦绕,美丽乡村生趣盎然。

七月的生态水城,重峦叠翠,

苍茫厚重,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7月5日,贵州省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走进水城县,就水城县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进行专题调研,对水城县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进行“大阅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健,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再勇,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龙长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唐世礼,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阎建国等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调研。

  市委书记周荣,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李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金,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志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郑建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明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盛周,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龙兴,县政府副县长杜薇全程或分程陪同调研。

  走企业,进园区,访基地,看产业发展,问脱贫成效……在水城县调研期间,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走进玉舍镇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千户彝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六盘水市猕猴桃酒厂、陡箐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音画食尚?东关e寨)等地,感受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激情,感受水城县后发赶超和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感受大扶贫战略行动为水城县农业、农村、农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变’+易扶+N”,让贫困户挪出穷窝安新居,拥抱幸福新生活。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代表们足迹所至、目光所及、镜头所录,惊喜不断,特别是水城县以易地扶贫搬迁引领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做法,工作推进速度快、实际效果好,势头好、亮点多、后劲足,令代表们耳目一新、啧啧称奇。

 玉舍镇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千户彝寨)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浓郁的民族文化。层层叠叠的彝族民居坐落山水间,宽阔的希幕遮广场、火把广场、支格阿鲁广场遥相呼应,巨大的彝族先祖——希幕遮塑像与雄伟壮观的九重宫殿隔山相望,构成了海坪彝族文化特色旅游景观。

 玉舍镇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易扶搬迁”为核心,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走出了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并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共赢的“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旅游+脱贫”的生态移民搬迁新路子。

 代表们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和农村“三变”改革给海坪村群众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亲身感受海坪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走进从杨梅乡台沙村搬迁过来的赵音写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关切地询问他的生产生活、就业等情况。

  赵音写是海坪千户彝寨首批搬迁入住的贫困户,宽敞明亮的安置房里摆放着沙发、电视等家具。

 赵音写告诉吴晓灵,是党的好政策,实现了他们的住房梦他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园区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家里的土地也入股分红,一家人的收入有了保障。

  赵音写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和决心。

  吴晓灵希望赵音写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村民们搞好团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吴晓灵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精准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富民产业培育相结合,选准选好产业项目,千方百计拓宽搬迁后的就业门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搬出地和迁入地资源造福搬迁群众,注重解决好搬迁农户的就学就业就医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坐在观光车上,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再勇与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刚热情洋溢地交谈着。李再勇曾担任过六盘水市委书记,何刚曾担任过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两人有着浓郁的六盘水情结。

  指着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海坪千户彝寨,何刚感慨地说:“我在六盘水市工作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坡,如今却成为一个美丽的村落,变化真大啊!”

  李再勇告诉何刚:“这是水城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来‘无中生有’打造的景区,如今,野玉海景区已进入全省前30位景区行列,海坪千户彝寨已成为全国彝族同胞朝拜的地方。”

  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龙长春认为玉舍镇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千户彝寨)搬出了新家园、搬出了新产业、搬出了新生活,体现了当地政府打造农旅一体化“从无到有”的独创性。

  走进位于红桥新区的六盘水市猕猴桃酒厂,工人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有序地忙碌着,生产线上的猕猴桃酒依次排开……代表们一边参观酒厂的设施设备,一边品尝猕猴桃酒,不时发出阵阵赞叹:“酒的口感好、味道醇,是六盘水延长农业产业链的一个亮点,是‘三变’改革的有力抓手。”

  猕猴桃酒项目是六盘水市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的示范项目,在水城县猴场、米箩等乡(镇)拥有可控优质猕猴桃基地余亩,年产1万吨猕猴桃酒,年销售收入24亿元。该项目还围绕猕猴桃酒、猕猴桃白兰地、猕猴桃调和酒、猕猴桃饮料,果干、休闲食品、美容化妆品等进行开发。建成投产后,可拉动5至10万吨猕猴桃销售,解决就业岗位余个,带动农户增收余元。

  代表们认为,猕猴桃酒厂走的是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解决老百姓的务工,进而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些都源于“三变”改革。通过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活力,把生产要素、生产资金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了最大效益,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雨后的陡箐镇土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树木吐翠,空气清新。层层叠叠的苗族民居坐落山水间,让代表们仿若置身画中。

  陡箐镇土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位于“六六高速”陡箐收费站出口,安置点依山筑寨,围绕民族特色打造苗族文化风情园。安置点新建住房33栋套平方米,占地69.7亩,集中安置搬迁农户户人。

  陡箐镇是六盘水市“”极贫乡镇之一,境内少数民族较多,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县委、县政府结合陡箐镇实际,在土发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当前,陡箐镇土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正立足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和景区、市场、旅游、饮食、娱乐等元素进行创意糅合,培育“文创+美食+来料加工+近郊旅游”四大支撑业态,真正走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好路子。

  陡箐镇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以猴儿关的农民画为载体,开展培训学习、现场手工制作、作品展示销售等,在能够很好地传承发扬农民画精髓的同时,带动搬迁农户通过传统手艺自食其力。

  同时,陡箐镇充分弘扬当地远近驰名的茨冲鸡火锅和烙锅等地方口碑美食文化,采取引进商家入驻、鼓励搬迁农户从事餐饮业等方式,打造“本土美食一条街”,逐步培育发展本土美食产业。

  借助水城经济开发区的帮扶力量,陡箐镇组织搬迁农户到水城经济开发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在安置点建立扶贫加工厂,引进企业小工厂代生产、代加工店,依托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逐步建立起村寨加工作坊。

  陡箐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高速匝道经济,吸引消费群体,逐步形成近郊旅游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陡箐镇还依托“音画时尚?东关e寨”开创群团创业三服务,将“农旅一体化”融入安置点整体规划,在安置点打造苗族音乐坊、农民画坊、民族服饰坊、民族饰品坊等民族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在安置点建设“锦绣坊”、“青创汇”、“温暖帮扶超市”等服务点,解决好传统手艺人就业收入、青年创业及搬迁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文创一条街”农民画师云集,诗情画意,“芦笙广场”群众载歌载舞,余音绕梁……在陡箐镇土发易地扶贫安置点,“民族风”吹来了文化味。

  代表们围在贵州省“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熊兴兰的身旁,饶有兴致地观看她画画。寥寥几笔,一幅作品展现在眼前。代表们被熊兴兰作品中夸张、艳丽的艺术形式和古朴、幽香的民族气息所吸引。

  曾经担任过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健向代表们介绍道,水城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是水城农民画的一大特点。水城民间画师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往往把当地的民俗、生产生活、自然风景等事象无拘无束地融会进去,大胆地发挥想象,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率真、坦诚的风貌,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不失夸张和错位,这些都表现出了水城农民画固有的乡土特色和泥土气息。

  “她们是创意在脑里、活儿在眼里、功夫在心里。”六盘水市委书记周荣对这些农民画家的画技赞不绝口。

  “绣娘可以用技术在我们锦绣坊入股,每个月收入最高可以达到元。”“文创一条街”的“锦绣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店负责人介绍说,目前锦绣坊有固定社员10人、居家社员20人,苗族刺绣、蜡染等工艺品非常畅销。

  张健在调研时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发挥领军人物作用,着力在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上下功夫。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组织,扩大宣传,搭建平台,推进思想内容和作品形式的创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认为水城县在大扶贫战略行动方面通过“三变+”创造了N个大扶贫的模式,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发展生产来脱贫,让贫困群众活得更有尊严、生活质量更高。相信经过几年努力,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正是大扶贫战略行动让玉舍镇海坪村、陡箐镇土发村的环境变美、农民变富。可以这样说,玉舍镇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千户彝寨)、陡箐镇土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是精准扶贫、农村“三变”改革结出的硕果。

  短短一天时间的调研,代表们对水城县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水城县干部群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在全面同步小康的过程中,认为水城县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这个总纲,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围绕“互联网+”、“三变+”等创造了很多经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适合水城县自身发展的新路。尤其是项目建设层次高、辐射带动强、协作融合好,无中生有、有中取优、优中做强,特别是“三变”改革,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

  代表们建议,水城县要坚持持续教育,着力提升老百姓自身致富、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强化市场意识,选准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开展信用互助,搭建信用平台,更好满足农民金融需求;要创新改革,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在做强农业、旅游业的同时,把工业长板拉长;要发挥好大数据优势,提高扶贫精准度;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这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理疏导,促进搬迁群众适应新的身份、新的生活,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住。(何思鸣)   

投稿(加时请注明投稿)

赞赏

长按







































网络客服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9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