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4/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六枝郎岱农业园区(资料图)

  □李曼本报记者王珲

  “我家有4.8亩地,过去种点苞谷和洋芋,年收入不到元,是‘三变’让我的收入提高了,身份改变了,生活更幸福了!”说起“三变”,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村民王顺友喜不自禁。

  年,王顺友通过土地入股和技术入股猕猴桃种植,年总收入达到5.29万元,这可是以前的20倍啊!

  在六盘水,像王顺友这样“数钱数得眯眯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而他们生活的巨变,得益于“三变”改革。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山区地貌突出,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4个县(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年,贫困人口仍有41.6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5.67%。实现全面小康,除了沉甸甸的数字,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需要先找准问题。只有找准“穷根”,才能开好“药方”,靶向治疗。如何解决农村问题,一直是六届市委以来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问题。

  年,六盘水创新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一时间,一场深刻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凉都广袤的田野山间风起云涌——

  推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将村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在“三变”改革中,六盘水着力突出了“五个聚焦”,即聚焦贫困群众,切实找准“三变”主体目标;聚焦优势产业,积极搭建“三变”有效平台;聚焦资金整合,有力保障“三变”改革投入;聚焦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三变”承接龙头;聚焦风险防控,严格坚守“三变”红线底线;蹄疾步稳推进“三变”改革。

  “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三变”改革在推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这标志着“三变”改革的扶贫开发思路,成为了指导深化农村改革、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思想。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四次对六盘水“三变”改革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六盘水“三变”改革的深层次价值意义,把“盆景”变成“风景”。

  省委书记陈敏尔,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六盘水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适时在面上加以推广,充分激活城乡发展要素,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六盘水“三变”改革,敲响了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激昂鼓点,为六盘水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注入了磅礴动力。

  3年来,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实现了“三变”全覆盖;共有51.48万亩集体土地、28.92万亩“四荒地”、68.3万平方米水域、5.86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61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5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28亿元、社会资金45.71亿元入股。

  3年来,共有39.05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03万人(其中贫困户11.31万户33.44万人)。集中打造了个产业平台,29.5万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务工。

  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预计达元。

  “三变”改革,激发了“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业总产值从年的93.81亿元提高到年的.38亿元,粮经比从51∶49调整为36∶64,增加值从58.06亿元提高到.51亿元,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

  故事链接

  娘娘山下好风光

  “娘娘山下好风光,八村牵手奔小康。”这是盘县普古乡舍烹村的一首山歌,唱的是盘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带领大家创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的故事。

  “光靠种粮食,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很难脱贫,只有靠高附加值的高效产业才能走出致富路。”在外打拼多年的陶正学早就看准了观光农业的路子,可是一直苦于没有成规模的土地和资金。在“三变”政策的引领下,年,他联合村里其他6人,组织舍烹、新寨、天桥、播秋、嘎木、卧落、厂上、水坝8个村的户村民以现金、土地等入股,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

  按照“三变”发展模式,娘娘山周边8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不到元增加到现在的元。

  曾经边、远、穷的舍烹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成为“三变”改革发源地之一。

  作为合作社最早的入股人,舍烹村村支书陶永川至今仍然记得当初入股的情景。年以前,他一家四口就靠种苞谷、小麦糊口,忙活一年只有近元收入。后来把家里的16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有元的土地分红,妻子到合作社务工,成为名副其实的“工薪族”。现在,两人的工资加上土地分红,年收入近6万元。

  “三变”让陶永川告别了贫穷,盖了新房,还买了小轿车。今年,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来到银湖温泉度假小镇,当了一名管理员。

  陶永川说,在舍烹村就有百余户人家买了小轿车,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目前,8个村的户农民成为股东,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个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娘娘山的“三变”模式,不但让普古乡周边群众受益,还辐射水城县的部分乡镇,受益群众达五六万。

  百姓感言

  1、陶正学(盘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以前刚开始创业,苦于没有政策支持,自从有了“三变”,我们干什么都顺畅了,这些年普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富裕了,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有老百姓没有富起来,我们还要在这条探索路上继续前行,把“三变”改革落实好,干实、干出成效。

  2、高波(水城县鸡场镇党委书记):自从实施“三变”改革后,沉睡的资源被盘活了,村民参与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得很,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产业园区。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用好用活这项政策,让参与“三变”改革的老百姓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股权分红得到真正的实惠。

  3、张声奎(六枝特区新华镇新平村村支书):“三变”改革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元,今年达到了元,翻了几番。今年我们村里的76户贫困户全部入股种茶叶,而且都见到了效益。以后我们还要依靠产业带动,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4、马友惠(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村民):我年就在双洞开农家乐,但是生意差得很,挣不到钱。就在我准备找出路时,“三变”来了。我把房子入了股,去年和今年分了两次红,每次6万块。现在双洞开发成了景区,我用分红的钱开了一间小吃店,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挣五六千,一年下来,加上分红,纯收入有近10万元,我很满足了!

  5、李如明(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村民):过去,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年到头就靠在三四亩地里种点玉米、水稻,只够糊口。后来我把土地入股到公司,又到公司基地打工,每个月有块工资收入,加上土地入股分红,现在脱了贫,明年我希望年收入能达到10万块。(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赞赏

长按







































斑蝥酊斑秃
白殿疯初期到底什么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24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