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由于“你懂的”原因,很多好文不能发在公号上,长按下方小编照片三秒,识别添加小编为私人好友,小编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延伸阅读。 1王神武不恬兵 气讋中原一扫平 现代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以东古称“河东”,河南黄河以南的区域称为“河南”。再加上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的“河内”,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 现代河南的核心区,便是古代的“河南”。 在这个中华文明核心区域中,河南中北部位于天下之中。对于一个古代的帝国来说,选择这里作为政令之所出几乎是必然的决定。这样可以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差不多同时传达,便于统治者及时统筹调控局势。 在这样的中心地带,相对更加具有运输潜力的城市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位于全省中部一线的郑州、洛阳和开封都是不错的选择。 居于天下之中的豫北三城 洛阳、郑州、开封 如果仅仅看地利的话,在三者中居于中间的郑州看上去具有更大的地理优势,作为省域或是国家重心位置更加突出。 但是在黄河没有南侵之前(经过今天的鹤壁、安阳西、濮阳进入华北),郑州距离黄河水道的距离相当遥远;淮河流域也在东南侧太远的地方,水上交通难以构成体系。 汉代及汉代之前的黄河 离郑州还有点远 而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全国,那更西侧的洛阳就占有更多地利。洛阳盆地是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突出部,控制着通向陕晋的主要通道,加之地形围护,是东西两个方向都大有可为的城市。 当然这种控制力的形成有赖于王朝自身的强大。假如王都空虚,原本东西出击的首都就会变成被夹击的对象。 洛阳所处的位置至关重要 不过洛阳作为中心城市也有很大的弊端:它距离越来越富庶的江南有点远。相比开封和郑州,洛阳获得南方的财力支持需要更多的转运成本。 随着唐末战乱、小冰期出现和降水线的南移,位于三座城市中最西边的洛阳率先衰落。 唐朝灭亡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一统王朝考虑将洛阳作为中心城市了。 唐代后期对北方控制力极差 王室运转全靠东南补助 开封借此机会获利多多 这就是河南省内城市地位演变的核心逻辑:作为全国十字路口的河南,必须选出一座有能力肩负起全国枢纽作用的城市作为中心。 宋朝开始,当中国的经济通道从东西向变为东西南北并重时,开封就凭借庞大的水运系统脱颖而出了。 2万点照天红杏火 千门如水绿杨烟 开封的古都属性令所有缺乏历史的城市都羡慕不已。 从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年)开始,开封就开启了自己作为中心城市的历史。她成为了魏国的都城,名为“大梁”,作为魏国向东进取的前沿阵地,也可以避开西方强秦的锋芒。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 貌似强大,实则危机重重 韩魏交恶则河西必丧于秦 加之向东又败于齐,魏国由盛转衰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可横屏观看) 为了让地势低洼的大梁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魏国王室一直在组织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的鸿沟。 今天人们会用“鸿沟”这个词语来形容无法弥合的差距,它的词源便是后来的刘邦项羽利用魏国的这道水利工程作为瓜分天下的分界线。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封建主义古代化强国 (来自微博读者)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可横屏观看) 这道鸿沟对开封的城市命运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鸿沟的存在,让原本互相平行的黄河和淮河水系互相沟通,让开封能够坐享来自南北的物产。 在稳坐长安的统治者眼中,这里是控制整个中国东部的经济枢纽。正所谓“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 此处通向南方诸地 一旦南方叛变,梁国可以先作为肉盾..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唐年间的开发更加巩固了开封的水运城市定位。虽然隋唐两代由于出身关中,在河南更加看重洛阳,但对南方物资的需求让两朝皇室都对连接江淮地区有浓厚的兴趣。 隋朝开挖通济渠,由洛阳开始引水入黄河,又在荥阳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安徽眙盱县北入淮河。 这条水道沟通了当时全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和鱼米之乡淮扬一带,逐渐成为了一条富饶的血管中枢。开封借运河之利,闷声发大财。 随着唐王朝的倒台,传统的两都长安和洛阳难以为继,成为了破败的废墟。而经济地位始终超然全国,却没有什么政治负担的开封开始崛起。 当时人称:“大梁当天下之要,通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语出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 北宋已无力再供给 洛阳以及长安那样遥远的首都了 其后的宋朝放弃了建都于长安洛阳,着力于开发开封这座重要的水城。当时的东京汴梁有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人称“四水贯都”。 再加上不太稳定的黄河,开封的水运能力一时间达到顶峰。《清明上河图》中的百万城内官军商民,都是依靠复杂的水运系统维持生活运转。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台北故宫收藏,可横屏观看) 随着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河携带的泥沙量从宋朝开始明显地在河道内堆积。不断向南变道的黄河逼近开封,其附近繁密的水道也成为了黄河泄洪的最佳渠道。 不断泛滥的黄河对开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淤塞了开封的漕运河道,让这座城市的运输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黄河泥沙也把开封附近肥沃的平原农地盐碱化,到了“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杞县志·康熙年》)的地步。 黄河下游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 多少富饶名城因之衰败 这样一座交通不畅、物产紧张的城市,不仅不可能作为全国首都,即使作为省中心也显得困难。 随着元朝把大运河进一步东移,不借道河南而改走鲁西南,开封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 而近代化中火车的汽笛声,彻底敲响了开封作为省城历史的丧钟。 大运河的东移打击了开封 却繁荣了江苏沿大运河诸城 (可横屏观看) 3满扇好风吹郑圃 一车甘雨别皇州 在很多河南人眼里,郑州是一座铁路带来的城市,缺乏底蕴,没有统摄全局的威信。这话不能说完全错,但失之于简单。 在黄河的折腾下,郑州的崛起几乎是大势所趋,即使政治地位得不到确认,也会迟早成为集中河南资源的大城市。 郑州人民眼中的郑州 河南擎天白玉柱 中原架海紫金梁 从黄河以北南下长江中游的陆上通道有两条:一条是延津县至开封府,再经朱仙镇、许昌等地南下至江汉平原的东线; 另一条是由新乡至郑州,经新郑、襄城、叶县走南阳进入湖北境内的西线。 东西两线的关键节点分别是开封和郑州,从交通价值上看,两者本就相差无几。 只是开封附近地形平坦,再加上有繁密的水运之利,才让东线一度更为繁荣。 两条陆路通道 是在大运河向东搬迁以后 不得不重启的中原要道 铁路选址,当然也希望地形越平坦越好,以减少翻山越岭的成本。故此在纵贯中原的京汉铁路筹建之初,张之洞等人还是建议走开封线:“宜由汉口直造至河南省城。”(《张文襄公全集·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 但是开封附近黄河决堤太烈,历史上共泛滥过84次,是河南受灾第二重的地区。从今天开封东北的兰考到郑州东侧的中牟,自宋朝以后,由于水灾太重,没有过修桥的历史。 而京汉铁路的重要中继点就是黄河大桥,铁路走开封并不现实。 黄河一旦南北摆动 受灾的首先是河南境内 开封被淹过多少次? (可横屏观看) 从中牟到兰考的一段 不仅是修桥者的噩梦 也是出社会主义模范干部的地方 在经过仔细考察后,张之洞改变了自己的意见,认为郑州以北荥阳附近的水利条件比较稳定,适合搭桥。 于是在京汉铁路的南段,线路从传统的东线变成了西线。后来修建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和这条西线铁路交点正是郑州,让郑州一下子成为了河南省内的绝对中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这里是政经文史爱好者的天堂,请长按下方广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能传染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xw/15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