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可以点击标题下面“医学之声”四个字订阅我们每天推送的医学内容。让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贫血概述: 一分类: 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贫、溶贫、肝病、甲减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溶贫、急性失血性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骨髓疾病(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异常组织浸润) 红细胞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在因素 失血性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加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 5.泌尿生殖系统:轻度蛋白尿、尿浓缩功能减退 6.其它:皮肤干燥、毛发枯干 缺铁性贫血: 一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功能状态铁、贮存铁 2.铁的来源和吸收:需要20~25mg/d,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食物中摄取1~1.5mg/d可维持铁的平衡 3.铁的运输:高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运到各组织,通过胞饮进入细胞,在胞内再次还原为亚铁 4.再利用和排泄:RBC正常寿命为天 5.铁的储存: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 铁摄入不足 慢性失血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 2.组织缺铁表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异食癖,吞咽困难 3.体征: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多 铁染色: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胞外铁亦缺少 3.生化: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血清铁蛋白降低 FEP增高 五诊断: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铁剂:网织红于7天左右达高峰 血红蛋白于2周后应上升,1~2周后正常 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3~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ug/L后停药 巨幼细胞贫血: 一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2.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牛肉舌 3.神经症状: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大小不等;中性粒分页过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以红系最为显著,各系均巨幼变,骨髓铁染色增多 三治疗: 1.去除病因 2.补充叶酸和vitb12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临床表现: 1.重型: 起病急,进展迅速 贫血进行性加重 出血部位广泛 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多见,严重发生败血症 2.慢性: 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 出血较轻 感染以呼吸道多见 二实验室: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明显降低 2.骨髓相: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 脾不大 血象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 网织红0.01,绝对值15×/l 中性粒绝对值0.5×/l 血小板20×/l 2.鉴别诊断: PNH,MDS,恶性组织细胞病 四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 2.雄激素:大剂量,对慢性疗效较好,服药2~3月后起效 3.免疫抑制剂 4.造血细胞因子 5.骨髓移植:年龄不超过40岁 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 1.红细胞易于破坏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2)血红蛋白的异常 (3)机械性因素 2.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1)血管内:血型不合、PNH (2)血管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 二临床表现: 短期大量溶血: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 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 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衰 慢性溶血:贫血、黄疸、肝脾大 三实验室: 1.提示红细胞破坏: (1)血管外溶血: a高胆红素血症 b粪胆原排出增多 c尿胆原排出增多 (2)血管内溶血: a血红蛋白血症 b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c血红蛋白尿 d含铁血红素尿 2.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a网织红细胞增多 b周围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3.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a红细胞形态改变 b吞噬红细胞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cHeinz小体 d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自身免疫性溶贫 一实验室: 正常细胞性贫血,周围血可见球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 急性溶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多正常(如伴血小板减少为Evans综合症) 骨髓呈增生性反应,以幼红细胞为主 coombs试验阳性 免疫球蛋白增多,抗核抗体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c3低于正常 二治疗: 1.病因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 指征: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缓解者;脾切除有禁忌;泼尼松量需10mg/d以上才能维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一临床表现: 1.血红蛋白尿:伴乏力、胸骨后及腰腹痛、发热,早晨较重 2.贫血、感染与出血 3.血栓形成 二实验室: 1.血象:严重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骨髓相:三系增生活跃 3.尿:隐血阳性,含铁血黄素持续阳性 4.特异性血清血试验: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贫血: 发热: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肺部感染、肛周炎、肛周脓肿 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 出血: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DIC 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大 骨骼、关节疼痛: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眼部:绿色瘤 口腔、皮肤:牙龈增生、肿胀(急单、急粒单) CNS白血病:急淋多见,头痛头晕,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 睾丸: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正常细胞性贫血 2骨髓相:裂孔现象 Auer小体:急粒常见;急单、急粒单有时可见;不见于急淋 3细胞化学: 过氧化物酶:急淋阴性;急单可疑;急粒分化好的原始细胞阳性 糖原PAS反应:急粒、急单可疑;急淋阳性 非特异性酯酶:急淋阴性;急粒可疑;急单阳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急粒阴性;急单正常或增加;急淋增加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1)防治感染 (2)纠正贫血 (3)控制出血 (4)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 (5)维持营养 2化疗: 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Hb=g/l或90g/l,中性粒=1.5×/l,血小板=×/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相: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急淋:VPVLPVDP 急非淋:DAHOAP 3CNS白血病的治疗: 4睾丸白血病的治疗 5骨髓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代谢亢进: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 脾大:左上腹坠胀,质坚实、平滑、无压痛 肝大 胸骨中下段压痛 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淤滞症: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CNS出血、阴茎异常勃起 二病程演变: 加速期:有发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对原来有效地药物变得无效 实验室检查:a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 b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c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多 d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e粒单系细胞培养,集族增加而集落减少 淋巴瘤 一临床表现: 1.霍奇金病: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其次为腋下, 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 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 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咽淋巴环病变 结外累及:胃肠道以小肠为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部包块 骨髓 CNS: 骨骼:腰椎及胸椎多见 皮肤: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 肾脏损害 二临床分期: I期: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或单个结外气管局限受累 II期:横膈同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外气管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 III期: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可伴脾累及,节外器官局限受累,或脾与局限性节外器官受累 IV期:一个或多个节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IV期 全身症状:a发热38‘c以上,连续三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 b六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 c盗汗 多发性骨髓瘤 一临床表现: (一)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 1.骨骼破坏:骨痛,骶部多见,其次为胸廓和肢体;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2.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受累器官肿大 软组织可见孤立性骨髓瘤 神经浸润 浆细胞白血病 (二)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 1.感染 2.高粘滞综合症: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 3.出血倾向: 4.淀粉样变和雷诺现象 (三)肾功能损害 二实验室检查: 1.骨髓:浆细胞系异常增生,伴有质的改变 2.血生化异常: a异常球蛋白血症 b高血钙血磷 c血清b2微球蛋白及LDH活力增高 d蛋白尿、BUNCr增高、尿中出现本周蛋白 3.X线:早期为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典型病变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溶骨性损害 病理性骨折 三诊断: 1.骨髓中浆细胞15%,且有形态异常 2.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 3.溶骨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一临床表现: 1.发热:不规则高热 2.血液系统受累:贫血、感染、出血,脾与淋巴结肿大 3.其他系统浸润:肝大、胃肠道浸润、肺部浸润、皮肤损害 二诊断: 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释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找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诊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临床表现 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 出血倾向 高血压 血栓形成和梗死 皮肤粘膜显著红紫,眼结膜显著充血 肝大后期可致肝硬化;脾大 二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红细胞容量增多;动脉血氧饱和度=92%;脾大 次要诊断标准: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维生素b12增高和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 脾功能亢进 一病因 1.感染性:传单、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血吸虫病 2.免疫性疾病:ITP、自身免疫形溶血性贫血、SLE 3.淤血性疾病: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 4.血液系统疾病:溶贫、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5.脾脏疾病 6.原发性脾大 过敏性紫癜 一临床表现: 发病前1~2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感前驱症状 1.单纯型: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成批反复发作,对称分布 2.腹型:恶心、呕吐、呕血、腹泻及粘液便、便血,阵发性绞痛 3.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大关节,游走性、反复发作、不留畸形 4.肾型: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一周,多在3~4周恢复 5.混合型 二诊断: 1.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感病史 2.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或)血尿 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正常 4.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ITP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1~2周有上感史 起病急 全身皮肤淤点、淤斑、紫癜,可有血肿形成 2慢性型:40岁以下青年女性 多为皮肤、粘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急性多在20×/l以下,慢性多在50×/l左右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2.骨髓相:急性型巨核细胞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加 巨核细胞成熟发育障碍,幼稚巨核细胞增加 板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3.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阳性 三诊断: 1.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2.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3.脾不大或轻度大 4.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 a泼尼松治疗有效 b脾切除治疗有效 cPAIg阳性 dPAC3阳性 e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适应症:a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b泼尼松维持量每日需大于30mg c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 d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4.免疫抑制剂治疗: 适应证:a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 b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症 c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激素的用量 5.急症处理: 用于:a血小板低于20×/l b出血严重、广泛 c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 d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DIC 一病因: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病理产科 4.手术及创伤 5.全身各系统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自发性、多发性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3.微血管栓塞 4.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三诊断: 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性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a多发性出血倾向 b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c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d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l(肝病、白血病则50×/l),或有下述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或4g/l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 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6.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 7.血浆FVIII:C活性50% 四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 2.抗凝治疗: a肝素:鱼精蛋白1mg中和肝素u b其它:右旋糖苷、噻氯匹定 3.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血小板20×/l,疑有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之出血者,需输入血小板悬液 4.纤溶抑制药物: 与抗凝剂同时应用 适用于:a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去除 b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 c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已成为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因为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