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俩月前,一条兴义获“中国羊肉粉之乡”的掀起各地网民争论,炸出口水无数。两地举办的“羊肉粉节”引起众多讨论,呼声极高的水城羊肉粉似乎一直在保持沉默。为追寻“水城羊肉粉”的发展历史,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走访了六盘水市3家注册商标创始人,其间意外寻到发明了生大蒜下羊肉粉伴吃法的“创始人”王友祥。“元坤”、“尝回头”和“向佳”三大品牌的女柜向记者的讲述,水城羊肉粉“前世今生”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

一碗粉的情怀

网友“青红造了个白”发帖称,年秋天,她跟随父母从六枝举家搬往水城时,为了招待开长途货车的师傅吃好饭,一路上,父亲都在留心街边的饭馆。

她清晰地记得:当汽车驶过当年市区唯一的主干道人民路时,最显眼的招牌出现在老客车站一带——纳雍豆花饭、黔西羊肉粉、金沙羊肉粉。其中金沙羊肉粉的招牌占了一半以上。那一年的羊肉粉,用两种碗装盛——洋瓷碗或蓝边白瓷土碗,价格是2角7分钱一碗。

13年后她到贵阳读大学,学校里金沙和黔西籍的校友们凑钱到校外“改善生活”,竟然是为一碗“水城羊肉粉”而去,“因为你们水城的羊肉粉名气大呀!”校友们说。

惊诧于这样的认知,她还特地找粉馆老板套近乎,想知道她们是水城哪一家的分店,没想到老板一脸尴尬地说:“其实我并没有去过水城,只是听说那里的市三中附近有一家羊肉粉很出名,开粉馆嘛,打个名气大的招牌对生意肯定是有帮助的!”

十几年的斗转星移,水城羊肉粉扎根出几百公里,以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他乡人,“青红造了个白”感到:饮食文化传播对地域标志的影响实在是功不可没。这年的粉已经区分出大、小碗及加肉与否,小碗粉已经卖到了3元。

回家乡后她才注意到,街边的饮食店越开越多,羊肉粉馆的数量却占到了80%以上。不过,打金沙、黔西招牌的却越来越少了。有别于贵阳的“水城羊肉粉”馆往粉里加蒜苗、葱花,水城的羊肉粉馆唯一的绿色植物只有芫荽——这才是正宗的家乡味,滚烫的羊汤里粉丝均匀劲道,入口后肉的绵柔、汤的鲜美、芫荽的清香从鼻孔喷出,舒爽的味道似乎先从鼻尖的毛孔里挥发而出,浑身得劲儿。

她想过将家乡美食带到贵阳给同学们品尝,但却解决不了粉保鲜的问题,直到10年后,一种叫快递物流的业态开始盛行,真空打包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得在外的水城人几天便可尝到家乡的味道。但此时,恋上这一碗粉的人们却更热衷于亲自赶到水城,只为吃上一碗热辣辣的粉。

系出金沙,盛行于水城

市民李彦告诉《贵州都市报》记者,因老家在山东,从小在贵州六盘水念书,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全国各地到处出差,但是每次回六盘水,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扛着大包小包先吃一碗羊肉粉再回家,“否则感觉脚还飘在行驶的列车上,吃完那一碗粉,才会有脚着地的感觉,那是一种沁入心脾的家乡滋味,吃了它才安心。”

李彦只是随父辈移民至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线后人,但杨二却是大学毕业后自行到六盘水创业的“新生代”六盘水人。

年,毕节人杨二到六盘水工作,一年后决定在此定居,“其实我就是舍不得那一碗粉才不肯走的”,杨二不止一次说过:赖床的时候,吃一碗羊肉粉便是他起床的动力。

究竟是六盘水人独爱羊肉粉?还是六盘水餐饮业只喜欢做羊肉粉?

“尝回头”老板娘卢文琴告诉《贵州都市报》记者:水城羊肉粉系出金沙,得以发扬光大,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金沙羊肉粉的繁衍生息,没有“凉都”品牌便没有水城羊肉粉的声名远播。

47岁的卢文琴是金沙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来到水城矿务局汪家寨煤矿上班,一心想做生意的她跟丈夫商议过后,决定辞掉工作,到水城东站(人民路茶叶林东站入口,茶叶林)开粉馆,“就卖羊肉粉!”

之所以选择在茶叶林开粉馆,一是这里是火车在水城的第二站台入口、接近当年最繁华的商业区场坝,二是米外的复烤厂家属区里,住的基本上都是金沙人。“在当年的金沙,应该说是家家都会做羊肉粉。”卢文琴说。随着三线建设的号召,大批外地人从全国、全省各地涌向了六盘水,“来当工人、搞建设”,由于工作繁重、居住条件受限等因素,熬制汤料等考究的程序显得繁琐局促,怀乡之时,大家就来馆子里吃一碗羊肉粉,叙叙旧,算是了结思乡情结。

受到老乡们的关照,卢文琴借钱开起来的粉馆生意终于趋于恒定,也逐渐被来往的市民和赶路的旅客传播了声名。29年来,尽管房租已经从当年的4位数涨到了如今的6位数,卢文琴从来没有移动过店址。“不会搬,也不会买下,房东家不缺这点钱,选择在这里做,也是一种情怀!”尽管已经自购了别处的门面,说起茶叶林总店打了29年交道的老房东,卢文琴却是一脸的感激。

“最早是用柴火烤炕辣椒,天不亮就起床泡粉,舂辣椒面,天亮以后迎接第一拨客人,一切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一直忙到下午3、4点,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我们都住在店里,家庭和生意都能兼顾上。一碗粉卖3角钱,营收渐渐超过了之前的工资水平。”

卢文琴也记不起来具体是什么时候生意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开始的几年,她也依照金沙口味在粉里放蒜苗和香葱,但那时的水城气候氤氲,芫荽的价格尤其昂贵,天气不好时甚至还买不到。但食客偏好那一口,“多给我拈点芫荽放碗里”,一来二去,人们不要蒜苗和葱花,独要芫荽,卢文琴便放弃了蒜苗和香葱,只放芫荽。“水城羊肉粉确实是从金沙传来的,结合本地人的饮食口味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味道已经区别于原来的金沙羊肉粉,之所以能传播出去,也是市民的功劳——是六盘水人把水城羊肉粉带到了全省乃至全国。我们现在在全国有家连锁店,在深圳、广州、河南、湖北都有分店,生意也都还不错,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依照当地饮食习惯进行一定的改良。”卢文琴说,六盘水的三线文化的包容性给了羊肉粉生存的空间,六盘水凉爽气候给了羊肉粉生存的土壤,年,时任的市委书记辛维光提出的“凉都”品牌,也将羊肉粉一并带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年,卢文琴与丈夫腾出手脚,着手加盟店的拓展,并注册了“尝回头”的商标品牌。“当年想了3个名字,相比另外两个而言,‘尝回头’更接地气。”如今卢文琴已将家族亲戚全部以人才引进方式吸进企业,走品牌发展路线,有了自己的原料加工厂和米粉供应厂,除了对食材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还对加盟店的选址等进行市场分析考察,“不是说有钱就能开,加盟考核的程序也是很严格的”。

“经历过芫荽贵、‘蒜你狠’,现在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20多年来一直都是秋冬生意好,毕竟羊肉性温,食用效果暖身;但最近十多年反而是夏天生意更好,总结下来,还是沾气候优势的光——夏天来六盘水玩的人更多,来六盘水一定要吃羊肉粉,城市知名度的打造,对餐饮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卢文琴又说:金沙羊肉粉,事实上并不吃生大蒜,生大蒜下羊肉粉的吃法,是水城人独创的。

这个人,就是从盘县来水城的三线人王友祥。

原滋原味之外的创造力

王友祥也是随三线建设来六盘水的。他认为水城羊肉粉还是改革开放和南下经济成功催生的产物。

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末,市场经济放开后才有了私营的小吃店。一个个头不高的精瘦老者把唯一的一家金沙羊肉粉馆开在场坝桥洞口。“那才是原汁原味的金沙羊肉粉,羊汤里带点膻味、没有那么多药料”,王友祥说,从事中药行业的他多年来一直在场坝采购药材,一到场坝必然先吃一碗羊肉粉,这个习惯保持了30多年。

“吃羊肉粉前先嚼几瓣大蒜,一消毒二补肾,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王友祥的提议渐渐被邻座的食客采纳推广。年,这家粉馆搬到了人民中路,后来老者年事渐高,几年后粉馆便没再开了,30年来,他再没找到当年的“金沙”味道,“现在的羊肉粉叫‘水城羊肉粉’,以年轻人的口味为主,也占据了主流,吃大蒜的习惯保留下来,我还是有贡献的。”说到这里,王友祥嘴角浮起一丝自信的微笑。

王友祥所说的金沙羊肉粉老者姓廖,是元坤羊肉粉老板娘肖声燕的姨父。当年要吃一碗羊肉粉,花销是1角5分钱外加2两粮票,卖到2角钱加2两粮票以后,廖老板告老还乡回了金沙。

在汪家寨工作的肖声燕和丈夫蒲元坤听从姨妈的建议,离开了工人队伍,在黄土坡建设路的水城县武装部旁(现金石步行街口)租下一间6平米的铁皮棚,年4月30日,她的第一间粉馆开张迎客,两张边长1米的正方形八仙桌一直沿用至今。彼时的黄土坡上只有下钟山脚的市政府、民族路口的百货商店和向阳路口的民族商店几栋建筑;建设路都只是毛石头路,还没有打水泥;民族路也没有接通人民路,在钟山小学门口就到了尽头。

肖声燕说,最早她们也叫金沙羊肉粉——当年,距离金沙县城一个多小时路程的沙土区(镇),确确实实是羊肉粉的发源地。

一百多年前,人们自己用米轧粉,在汤里放配好的药料,旧社会解放后采取集体伙食公私合营,最老的羊肉粉,是把粉都放进汤里去煮,捞出来的粉羊鲜入味,但这种做法只能保证粉丝的鲜美,却损耗了汤的鲜香。市场经济盛行以后,为了保证汤的鲜香,个体店铺采取的都是将浸发好的米粉放入土碗,再倒盖入漏斗,放入锅中滚水烫熟再加汤。至今他们都还保留着这种做法。

有食客提意见,称她家的粉没有提供酸菜、泡菜和豆浆,但为了保证汤粉的原汁原味,她坚持不用。

肖声燕坦言,最早羊肉粉从3角钱一碗以5分钱的涨幅递增,一直涨到1元钱一碗,是因为当年水钢的企业效益好,工资猛涨,物价也都涨了一大截。

不仅是羊肉粉的做法一成不变,30年来,除了将店里的水磨石地板换成白色瓷砖,在八仙桌上蒙一层铁皮,连盛粉的瓷碗和食客坐的桌椅板凳她都没有改变过。

一开始她打的也是“金沙羊肉粉”的招牌,但后来登记营业执照时,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你们在水城开羊肉粉馆,招牌上是不可以使用地名的。肖声燕与家人合计,决定用丈夫的名字注册商标,年,“元坤”取得了商标注册使用权。六盘水人不会忘记11年前那一场风波——彼时,风生水起的水城羊肉粉不仅几大品牌纷纷做强做大,一夜之间,开羊肉粉馆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林,羊肉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3家位于黄土坡和开发区的粉馆因取名“水城羊肉米线”而被有关部门摘牌,本报于年7月31日刊发新闻《“羊肉粉”哪点不如“羊肉米线”——六盘水3家羊肉粉馆换招牌,市长发短信保护本土品牌》,介绍了“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余家粉馆中,康乐北路、松坪路、钟山农贸市场内的3家羊肉粉馆改换了名称,把‘羊肉粉’改为‘羊肉米线’,引起市长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9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