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晚报媒体中央厨房出品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 每个名字都有它的由来 毕节市设7个县、1个区、1管委会、1个新区 在毕节生活的你 知道所在城市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 如果不知道的话 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大家涨涨姿势吧~~~ 鸭池河晨韵张元峰摄 七星关区 月夜徐渠摄 即原县级毕节市,汉唐时期是彝族“比跻”系的世居之地。关于毕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毕节为彝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是彝族一个支头人的名字;另一种是相传元朝初年,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开馆之日恰逢除夕,这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因古称“比跻”,故转音取名为毕节。 七星关,位于毕节市与赫章县交界的七星山上,距离现七星关城区四十五公里,是贵州三大名关之一。《大定府志》卷之十六:“七星山,在城西九十里,形如北斗。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过此,见群峰如七星罗列,因祃祭焉。后人即以七星名山。”七星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因地形极其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道,兵家的必争之地。 大方县 大方之名源于筑城将官姓氏。明崇祯八年(年),副将方国安奉命建大方城为屯军城堡,建成以后,取名大方。元明两代,大方均是水西(贵州)宣慰司属地。清康熙四年(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平西王吴三桂诛杀后,年实行“改土归流”,设大定府于大方城。康熙二十六年(年)降为大定州,雍正八年(年)改为大定府。民国三年(年)改为大定县。年因原名有镇压少数名族之意,即改为大方县。 黔西县 黔西之名,来自于亦溪不薛。彝语“亦溪”汉意为“水”,原指六广河,“不薛”意为“西”。“亦溪不薛”翻译为“六广河西边”的意思。元代设亦溪不薛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在黔西建城屯兵,取名“水西城”。名属水西(贵州)宣慰府。清康熙五年(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诛杀,废宣慰司,设黔西府。康熙二十二年(年)黔西府降为黔西州,民国三年(年)改为黔西县。 金沙县 金沙县名源于县城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两地名。今金沙境内,元明分属于水西、播州两宣慰司。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分属大定、遵义两府。民国时期,拟议设县。当时,因境内有新民里,故呈报为新民县,但全国已有同名县,故改以县城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二地名合为金沙县。县名兼寓“政治修明,黄金与沙土同价”之意,也寓高仲武“披沙沥金”之句,喻细心挑选、去粗取精之意。 织金县 织金县名源于古彝语地名。曾被译为直溪、直金,只鸡等。元代起称织金,有织金城、织金箐、织金河、织金关等地名。明代织金城改名比喇城,元明均为水西宣慰司属地。清康熙四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平西王吴三桂所诛杀,“改土归流”,次年设平远府于比喇城。康熙二十二年(年)降为平远州,年改为平远县,年再改名为织金县。 纳雍县 纳雍之名来源于剌雍河,剌雍为古彝语译音。明代前译为蜡雍。纳雍元明为水西(贵州)宣慰司领地,清为大定府管辖地。民国三十年(年),从大定(今大方)水城、织金、郎岱(今六枝)4县划出37个联保置县。因县城大兔场临剌雍河,遂取古句“纳民雍熙”之意,定名纳雍县,县城大兔场改名那雍镇。 威宁县 威宁县古地名为乌龙箐,彝族先民世居之地。元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设乌撒土知府。清康熙三年(年)乌撒、水西土司反清被讨平。康熙五年(年)设为威宁府,雍正七年(年),威宁府降为威宁州,贵西兵备道驻之。民国二年(年),该威宁州为威宁县。年,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年改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赫章县 大韭菜坪风光陈移摄 赫章县名源于墨特川,县城处于墨特川(今六冲河前河)南岸。明洪武十四年(),颍川侯傅友德南征途中,在赫章筑城,取名黑张,是彝语墨特川的另名译音。县境元代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明代属乌撒土知府。清康熙五年(年)建威宁府(后改州、县),县境均隶之。康熙二十六年(年),设黑章讯,改“张”为“章”。民国五年(年),威宁县得胜坡分县迁到黑章。民国七年(年),改名赫章分县,改“黑”为“赫”。年赫章从威宁县分出,置赫章县。 晚报全媒体记者杨舒程整理 感谢周遵鹏先生对本文提供资料 面对面、零距离 倾听您的心声,解决您的难事 无论是您的所见所闻还是生活烦恼事 都可以通过热线联系我们~~~ 扶贫热线、晚报新闻-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白癜风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