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原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 1.重型(SAA);(积极、生物治疗、骨髓移植治疗) 2.非重型(NSAA);(维持、对症治疗) 3.曾有学者将非重型进一步分为中间型和轻型,从重型中分出极重(VSAA)。 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 获得性AA根据是否有明确诱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无明确诱因)。 国内: 1.急性型(AAA):重型再障-I型(SAA-I); 2.慢性型(CAA):重型再障-II型(SAA-Ⅱ)。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感染 重型再障:快速进展的贫血;感染和发热;广泛出血 非重型再障: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轻。 实验室检查 血象 1.SAA:重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Hb60g/L)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Ret0.,15×/L,WBC2×/L,N:0.5×/L,L↑,BPL20×/L。 (网织红细胞正常为0.5%-1.5%) 2.NSAA:全血细胞↓ 骨髓象 1.SAA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皆空虚。 2.NSAA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脂肪滴较多,粒、红系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多数骨髓小粒空虚。 3.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均匀减少。 骨髓活检(高倍镜)以脂肪细胞为主 发病机制检查 1.CD4+/CD8+细胞比值↓,Th1:Th2型细胞比值↑, 2.造血负调控因子:血清IL-2、(γ-干扰素)IFN-γ、TNF(肿瘤坏死因子)↑, 3.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若核型异常,考虑诊断MDS,或AA发生转化为克隆性疾病, 4.骨髓铁染色示贮铁↑,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 5.溶血检查均阴性。 诊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1%,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一般无肝、脾肿大; (三)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造血组织↓; (四)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PNH、Fanconi贫血、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等);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AA分型诊断标准 SAA-I型: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或(和)出血血象具备下列三项中两项: ①网织红绝对值<15×/L; ②中性粒细胞<0.5×/L; ③血小板<20×/L。 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如SAA-I型的中性粒细胞<0.2×/L则为极重度再障; NSAA型:又称CAA指达不到SAA-I型的诊断标准的AA。如NSAA病情恶化,临床、血象、骨髓象达SAA-I型诊断标准,称SAA-Ⅱ型。 治疗原则 (一)全面检查,仔细询问,找出病因,并脱离接触 (二)造血未重建前,以输血维持其血红蛋白水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三)防治出血和感染 (四)以各种方法刺激骨髓再生 (五)考虑是否可行BMT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①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SAA保护性隔离) ②避免出血(防止外伤及剧烈运动) ③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对骨髓损失和抑制血小板的药物) ④酌情预防性给予抗真菌药物 ⑤必要的心理护理 2.对症治疗 ①纠正贫血(血红蛋白<60g/L):铁沉积,必要时祛铁 ②控制出血(用促凝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 ③控制感染:确定感染部位,应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抗真菌等 ④护肝药物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①ALG/ATG(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适合于急性再障用药前做过敏试验,用药中用糖皮质激素防止过敏反应;可与环孢素A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副作用是超敏反应、血清病和出血加重。 ②环孢素A:适合于全部再障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牙龈增生及消化道反应)。(作用于钙调磷酸酶) 环孢素作用机理: a.抑制TS细胞, b.抑制白介素-2的释放, c.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调整Th/Ts的比值。 ③其他:CD3单克隆抗体、麦考酚吗乙酯、环磷酰胺、大剂量甲基强的龙、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再障。 2.促造血治疗 ①雄激素治疗适用于全部再障 康力龙(司坦唑醇)或安雄(十一酸睾酮) ②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于全部再障,特别是用于SAA 一般在免疫治疗后使用,维持3个月以上。 3.造血干细胞移植 ①40岁以下 ②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③有合适供体(半相合)→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④SAA患者 END1.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 2.本文由医学小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