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易扶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水城区共搬迁6.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任务艰巨,提升安置点学校质量刻不容缓。水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安置点学校质量提升作为教育保障的中心工作,把教育作为执政兴区的头等大事,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将中心城区亩“黄金地块”和乡镇最平整的土地优先发展教育。按照“补短板、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化。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各乡(镇、街道)和区直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做好易扶安置点教育保障、推进教育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规划布局科学化。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水城区及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根据19个易扶安置点教育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新建、改扩建安置点学校22所,增加学位1.6万个,确保所有搬迁户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园入学。?经费投入优先化。五年来,在财政压力大、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共投入资金77.4亿元用于教育,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和易扶安置点学校建设资金需求。专门投入7.48亿元,用于易扶安置点学校建设。

??办学条件标准化。各安置点学校标准化配置“班班通”、教学计算机、图书、课桌椅等设施设备,按照“六化四园”标准完善学校运动场地、校园绿化美化等附属工程,让易扶搬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能成才”。

?师资配置均衡化。年以来,全区共招聘、引进教师人,其中安置点学校教师人。与此同时,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将安置点学校教师队伍配置培养作为提升安置点学校质量的重要抓手。借助清华大学、北师大、省教师发展中心等资源,专项培训安置点学校教师人次,实现安置点教师培训全覆盖。

??校长选派专业化。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的要求,选优配强安置点学校管理团队。将省级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省级初中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区级幼儿园名园长等一批名校(园)长选派到易扶安置点学校担任校(园)长,促进安置点学校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帮扶协作制度化。依托东西部教育协作机制,组织包括所有安置点学校在内的57所学校与大连市中山区、高新区优质学校结对。

??学校发展集团化。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一名校长、一个班子、一套制度”的模式,由全国“文明校园”水城区第二小学、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六盘市第十九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领办易扶安置点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

??与此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水城区第二小学严家寨校区“1+4+N社会情感教育校本课程”和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育善课程超市”校本课程体系等75项教学科研成果。

??为服务好易扶搬迁群众子女入学,水城区各安置点实行“一张表、一扇门、一站式”便捷就学通道,组织社区、学校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做好服务、确保入学。在用好上级营养餐经费的同时,新增县级投入万元,实现所有安置点学校营养餐全覆盖,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严格执行好学生资助政策,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点滴民生,枝叶关情。各安置点学校探索“五个一”融合教育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结交一个伙伴、参加一个社团、学会一项才艺、展示一门技能),促进学子学习互助、生活互帮、情感互融,在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整合关工委、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资源,畅通家访联系渠道,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校协调会、家长培训会等方式,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安置点学校质量提升。

??为满足易扶搬迁孩子的课后服务需求,团区委、区教育局、区妇联等部门密切协作,安置点所属街道、社区、村组积极配合,教师、志愿者主动参与,积极开设免费“四点半课堂”,以公益力量助力教育发展。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水城区将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全面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成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天眼新闻

编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伍淋

总编辑:杨剑

值班主任:郭宇翔李涛

责任编辑:杨梅杨竣淇

-

投稿邮箱:scxrmtzx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q/11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