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年来,水城县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创新“四融入”助推精准扶贫,加大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出成效。

一、融入“三变”改革,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产业化。积极探索创新“三变+民族文化”模式,让民族文化资源变成资产和股权,唤醒沉睡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目前,全县“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有44.75万名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20.35万人享受到“三变”改革红利,分红金额达.07万元,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45亿元,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86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等方面,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累计脱贫人。一是以文为股打造彝族文化品牌。野玉海管委会希幕遮公司投入万元,与海坪彝族传承人、当地彝族同胞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吸纳和培养当地农户从事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等文艺演出,同时经营彝族服饰和特色餐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致富。二是以画为股打造陡箐农民画品牌。采取“合作社+农民画创作者”的模式,50名农民画创作人员以技术入股,合作社负责销售协调服务,按照3:97的股比分红,创作了“千米农民画”,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三是以绣为股打造布依文化品牌。猴场乡补那村成立了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社共70户人,其中贫困户25户74人,销售收益分红企业占79%,合作社理事及社员共占20%,村集体占1%。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创收超过百万元,每位绣娘年收入超过两万元。目前,水城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被评为“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5亿元。

二、融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接续化。以集中搬迁方式为主,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模式,解决民族文化淡化、遗忘、消失的问题。一是带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搬。采取集中搬迁的方式,把民族同胞集中起来,实现民族文化集中发展、创新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海坪千户彝寨把周边6个乡镇分散居住的6户彝族同胞进行集中搬迁的同时,打造希慕遮广场、支格阿鲁广场、太阳历广场、火把广场、九重宫殿、土司庄园等彝族文化载体,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彝族文化的内涵。二是带着唤醒民族文化的思路搬。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打磨和保护力度,通过集中搬迁,厚植少数民族同胞的“根源文化”。陡箐镇把分散居住的户苗族同胞进行集中搬迁,建成0平方米的苗族文化广场,创新建立锦绣坊、农民画传习所、农民画工作室等载体,唤醒一直沉睡的民族文化,推动了苗族文化在集中搬迁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全国的农民画基地。三是带着移植乡愁的民族情怀搬。按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的要求,注重把乡愁变成文化,贫困户搬到哪里就把乡愁移植到哪里。龙场茶叶小镇把户分散的白族群众集中搬迁到茶叶园区,广泛搜集白族文化,打造白族本主庙,提升了白族本主节的影响力,对白族对山歌、白族歌舞、祭祀等乡愁文化进行移植和完善,成功打造了一个在全市、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白族风情及茶产业文化第一重镇。

三、融入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具体化。积极探索创新民族村寨新型农民培育方式,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一是注重培育农民画创作人员。在12所中小学设立了“水城农民画”培训基地,在陡箐东关E寨等地建立了农民画工作室15个,累计培训农民画创作者余人。二是注重培育农村能工巧匠。以传承民族手工艺为重点,积极采取资金支持、平台搭建、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累计培育刺绣、蜡染、芦笙制作等农村能工巧匠余人。三是注重培育民间文艺创作人员。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加大民族歌舞演员的培训力度,累计培育苗族芦笙舞、彝族搭体舞、民间故事等各类民族民间文化创作人员余人,培育各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52名。四是注重培育农村适用技术人才。以创业就业为重点,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累计培育少数民族同胞农村适用技术人才0余人、乡村旅游导游余人,创业致富能手余人。

四、融入全域旅游,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拓展化。按照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文体融合的思路,把少数民族的民居、民俗、民风等文化元素整合进全域旅游,推动民族文化产品、民族乡镇、民族村寨发展。一是打造民族文化骨干景区。以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题,打造一批民族风情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全县共打造特色小城镇26个,其中省级特色示范小城镇2个。米箩布依文化园精心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布依六月六活动,形成集产业观光、精品水果采摘、水上乐园、山水田园、民俗体验为一体的骨干景区,带动周边乡镇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打造特色民族村寨。把民族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元素和灵魂,融入到民居改造、村庄建设、景观小品、民俗酒店、民俗美食等方面,打造了20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创建国家级民族村寨3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15个,市级民族特色村寨2个。如花戛乡天门村以余栋布依吊脚楼为主要元素,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强对布依蜡染、刺绣、服饰、祭祀等文化的挖掘整理,精心制作《布依族最后的家园》专题片,获得西部国际电影节(民族类)一等奖。猴场乡格支村以喇叭苗文化元素为载体,加大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投入资金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全面打造,形成了一个宜居宜游的民族村寨,被评为省级民族特色村寨。三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在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民俗活动,鼓励社区、村寨广泛开展丰富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目前,彝族火把节已逐步成为国际性的活动,去年规模达20万人以上。海坪彝族风情小镇成为全国鞭陀大赛永久性举办地,鞭陀大赛已成为国际性赛事,规模达10万人以上,水城县获得“中国鞭陀之都”的美誉。

供稿:水城县委改革办

来源:《贵州改革情况交流》年第期

微编:陈律全

“贵州改革”







































治疗白癜风去哪最好
苯酚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c/4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