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3月24日南方日报
系列报道● 你见过停泊着密密麻麻舟艇的广州河涌景象吗?你知道民国之前沿水而居的广州水上居民群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吗?广州“水城”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报系列报道“寻访东濠”在网上引来热议并有大量热心读者、市民跟踪发帖,为治理河涌献策,也发动并寻找河涌当年的历史遗存。收藏爱好者罗林虎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有着2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拥有多张东濠的历史照片及60多件实物性历史遗存。而这些收藏并非“一日赶集”而来,是这位收藏家近20年来的珍藏,这种长达20年的用心,源自他对保护广州“水城”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待。他说,作为一个老广州人,希望能看到广州一直如“水城”般印象,也能够将本土的水上文化传承下去。 20年收藏护城河遗存余件 “我这些年收集了水上居民相关照片有约张,实物60多件。现在有一个平米的房子来专门陈列这些收藏品。”罗林虎向记者介绍他20多年来的收藏成果。这些收藏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这20多年间走访各地古玩、旧货市场时淘到的“宝贝”,有一些则是他在俄国调研时收集的资料物件。 罗林虎表示有两个原因让他大量收集水上居民的相关照片。一是他从小就有收藏的爱好。罗林虎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收集石头,后来收集邮票,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万张了。这些收藏品是罗林虎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兴趣也是罗林虎生活中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收藏。”罗林虎自豪地跟记者说。 “对于历史本身而言,应该是被记住才会有意义。”罗林虎表示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老广州人,希望广州水城的水上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站,其历史跟水息息相关。同时,广州以前交通不发达,全靠水路从一个古商都发展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但是清末以后百年间,随着古城墙拆除、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逐渐湮没,广州失去了“水城”特色,建国后就更加大变样了,丝毫看不出原来样子。为了保留这些老广州关于水的记忆,他把这些年收集的珍品做了一次集中整理,其中反映东濠等广州水城文化部分的水上居民照片多张,实物60多件,“我希望将原汁原味的水上居民生活图景再现。” 盼建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 “收集这些水上居民相关照片就是希望广州能建一个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民革党员身份的罗林虎曾于去年在网上提出过关于水上文化的提案,建议加强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设。 他说,广州古城有西濠、东濠、南濠、玉带濠、清水濠、司马涌、西关涌、六脉渠及其支脉等众多纵横交错的河网,但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古城墙被拆,城内河涌或淤塞或被填埋,水运也随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年水城的样子。 “广州的水文化历史正在渐渐地流失”,罗林虎说希望政府能建一个博物馆来让人们记住这些面临着逝去的文化历史。 罗林虎提议这个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摆脱其他博物馆纯展示的模式,可以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文物藏品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陈列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人们在消遣休闲中感悟广州水城历史。 南方日报记者陶达嫔 实习生张晓敏 通讯员汪浩周小莉 图片由罗林虎提供 长按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