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上一期,e家君带领大家游览了建设街旁的部分东濠涌绿道,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东濠涌的改建史,其实也就是广州水城记忆的改变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濠涌见证了广州的城建历史,见证了广州如何从一座水上城市慢慢成为如今大都市的样子。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水城。交织的河涌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曾有着“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北起于麓湖,南衔珠江的东濠涌正是明清时期广州古城的护城河。

东濠涌的历史与广州水城的历史彼此交叉,但随着沧海桑田,广州城内河涌逐渐湮没而失去水城的特色。东濠涌虽失去了护城河的身份,但依旧静静流淌,惠泽一方。

今天,e家君就带领大家回顾广州水城的旧貌,感受下广府的往昔之美。

//广府水城记忆//

广州有很多地名与水相关,比如沿江路、滨江路、长堤大马路、西湖路、荔湾路、仙湖路等等。如果细分下去,可以分为与濠涌、水窖、池塘等相关的,比如西濠二马路、清水濠、玉带濠、涌尾大街、沥滘、新滘、横滘、燕塘、泉塘等等,这充分反映了广州水城的历史。

↑19世纪粤东省城地图。

从地图中可以看到,19世纪广州城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越秀区及荔湾区的部分。当时广州是两广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同时也是中西商贸、文化交汇前沿地。城区内分布着各种官方机构,城外西边红色区域的西关,珠江北案绿色的区域是当时各类工商业者聚集区。

当时的广州被几大护城河所围绕,城内交叉的是大大小小的河流,可以说是一座水上城市。根据东濠涌博物馆展出的图片,清代时广州是这样子的。

↑清代广州六渠图。

广为水国,人多以舟楫为食

或许现在我们很难相信,城市当中居然有人会在水上生活。但是在19世纪的广州,除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陆地,还有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船上。

当时,船舶是广州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清初诗人屈大均曾以“广为水国,人多以舟楫为食”描述广东。

19世纪珠江和各大河涌中,除了海关的官船、维持治安稽查走私的巡船、运输货物的平底驳船、运送米谷的梁船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渔船、做生意的小船。水上街市售卖的商品包括热粥、鲜鱼、蔬菜、水果、猪肉豆腐、柴米油盐等等,几乎应有尽有。

另外,水上商铺同样可以提供与陆地商铺没有差异的做衣服、补鞋、理发、饮食等服务。而且相比陆地商铺,他们还可以随时变换停泊位置,以寻找更好的商机。

↑图为疍家女孩,她哼着水歌,摇荡着船桨,沿流而下。

作为广府水城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只也有很多不同样式,比如沙艇、疍家艇、紫洞艇、渔艇、舢板、驳船等等。这些船只是广府水城生活的一片剪影,如同潮涨潮落一般,船来艇走,也是广府水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幕。

往日时光,旧照片里的老广州

e家君看到很多珍贵的旧照片,它们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广州是怎样的一座水城。很多生活场景,是我们如今所不能想象,无法与现在的广州对应起来。

比方说吊脚楼,e家君一直以为那是在贵州、重庆等地的苗族、壮族、水族、土族等族的传统民居,生长于广东多年,未曾见过吊脚楼。然而过去,他们确实在其中生活。

↑旧时广州的吊脚楼。人们从船只走出,沿阶登上吊脚楼。吊脚楼前竖起的树桩,为栓系船只所用。横着的竹竿,则是平常晾晒衣物的。

和其他地方的吊脚楼不大一样,广州以前的吊脚楼直接建在水面上,颇有水城威尼斯的感觉。

↑旧时沙面摆渡的照片。从前的沙面,岸边靠停一排整齐的摆渡船,人来人往都需要乘坐船只。

↑当年货运码头的盛况。

看到这么多以前广州的老照片,再对比如今的广州,e家君也是感叹良多。广州日新月异,东濠涌依旧流水潺潺。

//承载历史的东濠涌博物馆//

过去的故事神秘而又美丽,传承全赖记载者。而上面的故事,就记载于东濠涌博物馆。

东濠涌博物馆位于越秀北路78号,是广州市历史建筑,也是全国首家河涌主题博物馆。它由广州市东濠涌边上两座民国时期的红砖建筑改建而成。

↑颇有文艺→色彩的博物馆

但历史上的东濠涌博物馆并非这样的,在年开始整治时,这两座民国旧楼已经破旧不堪。

↑旧时破旧的→博物馆

东濠涌博物馆共分为五个展厅,精致还原广州市河涌文化历史,并介绍了东濠涌的改建历史。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东濠涌博物馆一饱眼福。

地点:越秀区越秀北路78号

开放时间:9:00-17:00,逢周一闭馆

下一周,e家君还将为大家送上东濠涌的改建如何与广州水城历史变迁交叉缠绕的故事,敬请守候。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宁一

信息时报编辑:木小鱼

赞赏

长按







































怎样治疗白癜风
SEO/SEO主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tc/20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