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古道,曾是重要的交通路径。据《温州近代交通史研究》,温州至瑞安平阳等地的古道主要有三条:东路沿海滨通行;中路为温瑞平塘河沿岸;西路傍山,是最早的古道——从温州西部瓯海瞿溪街道雄溪往上,过山岭上的红枫古道(岭尖有温州与瑞安的分水城)可到瑞安湖岭一带,长达20多公里。据介绍,在温州和瑞安未通汽车前,此路为两地陆上主通道,人流昼夜不断,岭上灯火不绝。

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古道或被截断在建设中,或寂寞在山间杂草里。据统计,目前温州境内共有古道条。桐岭古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瑞安陶山至瓯海潘桥到温州城区最主要的通道,全长20多公里。是物资商路,是征战要道,也是传送文书邮件的驿道。

桐岭古道瓯海段示意图

桐岭古道位于旧永嘉(今瓯海)与瑞安境内,因此也被称为“永瑞”古驿道——自瓯海桐岭村岭根自然村起点,向西南经岭背,通向瑞安桐岭村再往南延伸瑞安陶山等地,是历史上永、瑞两地陆上主要通道。一个周末,我们从市区经瓯海大道,向福州路左拐往瑞安方向,到桐岭隧道口右拐沿高桐路抵达古道起点,准备与天地林泉一起感受桐岭上的历史烟云。

那时从瓯海桐岭河头村可坐船到小南门进城

桐岭因山岭两侧往昔种植大量桐树得名,而村以山命名。桐岭村位于瓯海潘桥街道老竹南部,桐岭北端、桐岭隧道西侧,明代属永嘉吹台乡十六都,清后期属建牙乡十七都,民国后期称永嘉第四区桐竹乡。新中国成立后称桐岭村属老竹乡。年开始,桐岭村归属瓯海潘桥镇(后改街道)。

古道入口处

古代瑞安桐溪一带村民进入温州境内,桐岭河头自然村是必经之地。人们从瑞安经古道翻过桐岭,到达河头村船埠头,乘坐温桐河轮到达城区小南门河上岸。因来往人员众多,当时河面上船只穿梭繁忙。如今高桐路、新桐路、福州路等通衢大道穿村而过,连接瑞安等地,陆路交通来往便利。

笔者多年前曾在文成供职,每周均会从高桐公路来往市区与文成,因此觉得这里特别亲切。但这次我们抵达后,不仅已经找不到船码头,连古村的痕迹也遍寻不见。唯有岭根自然村村口的红枫,默默见证这个村的悠远历史。

在岭根南路,我们找到桐岭古道入口,于是拾级登山。

登桐岭古道遥想历史上多次兵事

桐岭古道横贯集云山脉、南北走向,全程路宽主要为1.5~2米,条石构筑。

古道两边树木葱茏

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桐岭,在城南三十五里,联瑞安界”。这是一条包含丰富历史与征战故事的线路。历史上的桐岭,是物资交流的商道,是文书传送的驿道,也是兵马征战的要道。

桐岭位于楼平顶山和红岩山之间,东西两侧为高山所掩,地势险要,是历史上的军事要隘,是温州城外围一处军事防御关隘,与桐岭城门、珉岗金堡,雄溪分水城,小岭分水城、牛山南堡,杨府山老杨堡,龙湾炮台,构成了昔日永嘉郡城的外围军事防御屏障。

历史上多次兵事都与此古道有关。

宋宣和(年-年)四年八月十六日,俞道安(?-年),楠溪人,北宋末年响应方腊起义的温州农民军领袖)起义军至桐岭,乡士张顾领芳山、集善等地乡兵据守,俞不敢进。

宋·宣和年间,方腊攻入温州城进攻瑞安时,率兵通过此岭。

古道在秋阳下显得宁静平和

元至元十四年()十一月,栝南田农民起义军西窥桐岭,南驻白塔。时刘万奴守温州,驻兵于桐岭,拒栝南田、闽桐山农民起义军。

明嘉靖三十四年()年冬,倭寇人,由瑞安越桐岭,侵永嘉境。

清咸丰十一年()八月,自瑞安金钱会0多人取道桐岭,于辰刻“到温州(城),攻其不备。”九月初三夜,金钱会数千人北逾桐岭,焚娄桥,距温州府仅20公里。

民国三十年()4月18日夜。日寇溯飞云江而上,越瑞安城登陆,经桐溪、越桐岭进犯温州城区。

而抗战时期温州的三次沦陷,日军骑马、骑自行车翻越桐岭来去。

第三次沦陷时,在桐岭和小岭分水城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小岭分水城正对的山叫狮子山,当时日军在该山头架起炮弹轰炸,炮弹直落桐岭,把山上一块巨大的岩石削平了。

而在瑞安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抗战期间,国民党瑞安县长出了很多馊主意。他以为敌机轰炸瑞安是以隆山塔为目标,年下令将塔拆毁;为防鬼子汽艇过江,下令把渔船凿沉于飞云江口;防日军装甲车进城,把塘河路挖了。结果,日本鬼子却从桐岭翻山进到瑞安境内,打得当地保安队措手不及……

年,解放大军从这里经过……

桐岭古道始建时间虽已无从考究,但从事件记载与传说中,可以肯定宋朝这里已有通道。时序更替,世事沧桑,时间已然千年,如今这里不再有马吼声、厮杀声,有的只是寂静。人们也不再依托古道从事商品交换,人情往来,古道唯有天地为友,古枫为伴。

石岩屋红枫古道(资料图片)

而从雄溪往上的石岩屋古道两边,遍植枫树多棵。光绪十九年(),进士出身曾任广、西学政的瑞安人孙锵鸣撰有《分水岭至瞿溪、雄溪两路种树记》碑文,记载了乡贤修路植树的故事。这块碑如今还立在古道边。

三座分水城分界线上军事要隘

历史上,在永瑞分界处山中分布着3座分水城:小岭分水城、桐岭分水城、分水岭分水城,建筑年代约在明清间。三座分水城曾起着防御外敌、保护永嘉城府的作用,此外,当时还承担着设卡稽查征税等功能。它们是两地分界标志性的建筑,在清光绪二十年(年)宗源翰修撰的《浙江水陆道里志·永嘉分图》(现存台湾省图书馆)上,标有此三座分水城,为现存文献中所能见到的不多的分水城资料。

1.分水岭分水城

雄溪古道在接近分水城的时候,被一条可以直达分水城的公路所截断。其南侧的山头被称为分水城尖,为瑞安飞云江和旧时永嘉(今瓯海区)三溪河的分水岭。(分水岭是区分相邻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脉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两地河流的水到此截然分开,分别进入各自境内。

分水城就在分水城尖的北面,据说始建于宋末元初,但有资料显示该城建于明朝中叶。该分水城周长约米,高3米,城门背宽3米,遗存有一段约50米、由块石垒成的城墙。分水城的城门也由条石砌成,每块条石据说重达百公斤。城门石碑上题“分水城”。原城墙上建有阁楼(瞭望塔),有人认定此为抗击倭寇的军事设施。

据传明嘉靖年间,当时永嘉府为遏制流寇、倭寇等逾山作乱,便在永瑞边境山头建筑城堡对抗强敌。该处关隘地势较其他分水城高,且易守难攻。分水城后成为两地民众来往的捷径,商贾往来,小贩云集。有史料称,明清时政府为加强收入,曾派官员镇守分水城,对来往客商进行稽查收税。

2.小岭分水城

小岭,位于潘桥镇田平村和瑞安市小岭村交界处,今属瑞安境内。穿过山坡上的水泥路,上了一段短短的山间小路(因山岭短而有小岭之称,村以山岭而得名),两山之间,小岭古城赫然在目:挂在城上的一块铜牌写明此处为文保单位。小岭分水城保存基本完整,雄距两山之间,石块垒就的城墙筑起一道屏障,由于雨水侵蚀,城墙上青苔遍布,藤蔓衍生。

行人在城门口歇脚

该城墙呈长方型,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周长约70米,城高约4米(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几年前为了挡风,曾经给城墙加过高)。该城有两个城门,南面为一拱门,通瑞安,由长条块石垒成,门洞宽2米余,长约3米,门旁设置石条板凳,供来往人员歇脚乘凉。北面属旧永嘉境内城墙约为15米,宽2.5-3.5米。设两门通行。一门为圆拱状,石块垒就,现用石块堵住不可通行。另一门可通往温州方向。城中有建筑曰关帝庙(今为城门宫),为当初来往军队驻扎休整之地。

3.桐岭分水城

在距小岭分水城不远的地方,是第三座分水城——桐岭分水城(遗址),在温州军事上曾占有重要地位。

从桐岭背溯溪而下,向南往瑞安大约走10分钟的石板路,有溪涧自西向东流淌,桐岭分水城跨山间大道,城墙西面以高山为屏障,东南依水,地理位置险要。

城墙遗址

桐岭分水城建造时间较早,由于时间久远保护不力,有关资料已经损毁或遗失,具体建筑的年代也无据可考。据说城墙等在年被破坏,建筑城门的石头被拆走造大桥等,仅剩城门一角。而现在连城门的一角也消失殆尽。不过沿着溪涧,还有一段相对完整的城墙连接两山,长约米。

村里老伯说,桐岭分水城连着两地两个桐岭村。而在永、瑞两地分界时,还有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界碑

据说当时分界时,两村村民对“界”在何处有争执,争吵不休,令工作人员颇为伤脑筋。最后村里长者出主意:选两个桐岭村里力气最大、跑得最快的两位青壮年,站在百米外划线处,各自手举一块相同重量的石板,在听到号令后相向奔跑,把两人相遇的地方划为县界,立上界碑。如今,在界碑还立在山间水潭草丛里,虽然字迹模糊,却也见证了一段历史。

桐岭山虽然不高,这段古道也不长,但因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故事,吸引着不少市民前往。正秋高气爽气温正好,不妨在这个周末约三五好友,登古道健身、知历史明智。

平阳吃喝玩乐尽在梦工厂识别







































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破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jt/5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