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民族节日----六月六

六月六是中国多个民族的节日:汉族有六月六晒谱节、龙舟节、禳神节、“谢神恩节”、燕子节、庙会等,少数民族的六月六更是丰富多彩,布依族的六月六又叫“过小年”,回族、土族“六月六”花儿会,瑶族“尝新节”、“晒衣节”,苗族“闹鱼节”、苗歌节,侗族赶坳会,水族洗澡节,彝族情人节,壮族稻神节、敬田节,藏族赛马会等。不同地方的六月六有不一样的节日名称,因而节日习俗也各有差异。让大家见识一下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六月六”:

汉族

六月六晒谱节

家谱不仅能记载家族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详细记录一个血缘家族的兴衰变化。盛世修谱,安邦续谍,伴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晒家谱,修家谱,客观公正记录族史,让它真正从文化上记录先祖智能,拓启心智,激励后人。我们看到家谱中的先人祖训,其美德与精华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启迪价值,这对于繁荣传统文化具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事家谱编修的天下谱局金华文化股份公司,连续多年举办“六月六晒谱节”活动,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家谱行业有着较高的声誉。天下谱局饶玉华董事长介绍说:年的“晒谱节”活动,以“晒家谱诵家训传家风”为主题,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仪式格外庄严,形式别开生面。活动共两天,于年6月28日、29日在金都夏宫立身堂隆重举行。由小区业主参与承办“晒谱节”,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生动的家文化体验,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唱响了邻里和睦一家亲的主旋律。

六月六“晒谱节”,晒出了公益联合,晒出了邻里亲情,晒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愿每个家庭,不断激荡起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用“亲情纽带”编织大爱,一起描绘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会文明进步的美好画卷。

布依族

布依族的六月六又叫“过小年”,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布依族人借春耕大忙后和秋收大忙前的农闲时节,以六月初六为标志,祭神祭祖,集会议事,游乐社交,别有情趣,独具特色。

月亮河“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充满无限激情的6月,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激情欢歌的时节。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有着“中国布依第一村”之称的六枝特区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文化生态园铜鼓广场游客如织,六枝特区的布依同胞、周围10多个县和云南、广西的部分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早早从四面八方赶来,与四方游客共度隆重的布依传统节日——“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贵州省六盘水市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南部,素有中国布依第一村、“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美誉,境内林茂树密,群山吐翠,万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57.6%,是得天独厚的休闲大氧吧。“六月六”布依风情节,旨在通过“六月六”布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推动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和乡村魅力。

当日9:00,该乡月亮河村几位德高望重的布依族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了传统的杀鸡、宰牛、刀头祭水神等祭祀活动,紧接着,就向铜鼓广场走去,参加活动的人们观赏了精彩的“浪哨”(谈情说爱)——竹筒声声传爱意,绣球轻俏觅情人等活动。

14:25,精彩的年“凉都·月亮河六月六布依风情节”文艺汇演上,天虽然下着雨,但精彩的《神鼓迎宾》舞蹈将活动拉开帷幕;随后,《爱上月亮河》、《布依孩子乐翻天》、《二狗变股东》等演奏,赢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最后,一首歌伴舞——《传奇六枝》,将此次文艺汇演推向高潮。

17:30至21:30,铜鼓广场人头攒动,这里隆重举行布依团圆席、神龙(火龙)扫以及篝火狂欢会,身着民族盛装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妇女,他们唱着欢快的敬酒歌,喜迎八方宾客。香醇的小米酒送到嘴边,米酒香,情意浓,让人双颊酡红,让人久久难忘,让人乐在其中。

整个活动现场,该乡布依铜鼓广场上人山人海,场中直径达3.66米的巨型铜鼓静静竖立。无论从祭祀、特产品展示、欣赏月亮河的美景、文艺汇演,还是篝火狂欢会,总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鼓乐齐鸣,龙飞凤舞,长号轰隆,唢呐声声,芦笙悠扬,近上万名布依族同胞与游客仍然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以表达布依族同胞对来年风顺雨顺的期待,对未来越来越红火的日子的期盼。“

特色的布依活动四处绽放,传统的布依民俗文化、精美的服饰文化、独特的布依美食、特色民族器乐等,这些活动保存着许多古老民族风俗信息。其核心和灵魂一直保留到今天不变,成为布依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画廊六枝奇峰秀水、风景天成,“春赏百花盛开、夏享清风拂面、秋看星空皎月、冬泡温泉养生”,走进画廊六枝,开启的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旅行,收获的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体验。

“六月六”“祭神鼓”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倡导“全域旅游”和“农旅文一体化”,广泛动员群众采取“三变”模式,在米箩万亩猕猴桃产业园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半方塘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巴朗庄园、“三变”博物馆、布依铜鼓、番茄谷、巴朗夜景、水上拓展游乐园等饱含地域色彩、保持生态底色的景区景点,而最新打造的集聚夏日乐趣的半方塘水上乐园于6月28日正式开园,奏响了米箩清新明快的旅游进行曲。

素有玉马经济带之上明珠之称的米箩,位于水城东南部的巴浪河畔,布依风情浓郁,境内有当地布依人祈福的千年古树、半方塘水上乐园、半方塘水上拓展游乐园、布依吊脚楼别墅酒店等景点,其中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是布依族延续千年的盛大节日,集中体现着布依族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令人心驰神往。

在布依文化广场路口,长长的迎宾队伍分列两旁,格外引人注目。从迎宾拱门一直到布依风情广场大门,身着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的布依服饰的布依姑娘们,边唱酒令、边向来宾敬酒,悠扬动听的布依歌曲、欢快喜庆的布依唢呐声和布依锣鼓声传递着布依人的热情,散发着“六月六”节日的浓厚氛围。

当四只过山号长响三次后,浩浩荡荡的方队如巨龙般开始游动起来。祭神鼓共有八支方队,第一方队是布摩方队,一边是神态自若的道士先生带着66人组成的布摩方队缓缓走向神鼓,一边是左手持法杖、右手摇铃铛的布摩带着剩余65个左手持经书、右手持法杖的人边走边高声诵念经书。第二方队是祭祀方队,分成两组抬供祭祀菜盘。第三方队是铜鼓方队,每人肩扛或挂吊一面铜鼓,边走边敲。

还有唢呐方队和身披蓑衣、头戴篾草帽、脚穿草鞋的农耕方队等,待八个方队全部到位并调整队形后,布摩队开始高声诵读祭祀神鼓经文,铜鼓、唢呐同时响起,祭祀方队开始有序点香、烧纸、供菜、祭酒拜神鼓。布摩念经结束后,6名布摩一起揭开神鼓上的红布,红布揭下的瞬间,祭祀神鼓活动正式开始。

主布摩三击布依神鼓,布摩口诵一击鼓:国泰民安、幸福安康;二击鼓: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三击鼓:繁荣昌盛。三击鼓结束后,各方队齐声奏演、锣鼓响彻云霄,布依广场上欢呼雀跃声此起彼伏,庄重而神秘的“祭神鼓”活动就此圆满落幕。

仡仲村“布依年”

农历六月初六,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协和镇仡仲村安氏古屋院坝内热闹非凡,布依同胞欢度“布依年”,共享这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大餐。

布依同胞为客人们表演了布依山歌、广场舞、花灯、独唱、杂技等文艺节目28个,20余名“中年美女”的广场舞让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的同事,花灯表演也让广大父老乡亲赞不绝口,现场男女山歌对唱更是赢得客人们的一阵阵掌声。

文艺节目表演结束后,热情好客的布依同胞还分别把远方的客人挽留到自己家中,尝粽子、对山歌、拉家常、品土酒,家家户户洋溢出一片片和谐欢快的“布依年味”。

好花红村“对歌节”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村。车行金桔大道,绿树掩映,满目青翠,还未进村,耳边就传来了阵阵歌声,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简约质朴。放眼望去,只见涟江河畔、辉岩桥上、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全是唱歌的人。

“哥妹情意深又深,刀砍不断心连心;相亲相爱白头老,胜过鸳鸯十二分。”橘林中,一对年轻男女深情对唱,笑意盈盈,眼神里满满爱意。“六月六”布依青年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盘起头帕,拿上花包,三五成群相约聚集到离寨子不远的地方,在树荫下、大道旁、田坎上,通过吹木叶、弹月琴、对山歌等形式,召唤邻村男女前来相会,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多次“对歌”,彼此深入了解,中意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喜结良缘。

如今的“六月六”,不仅是布依族群众自己的节日,更是惠水各族人民欢庆的佳节。在这一天,惠水的苗族、毛南族等各族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汇集歌场,引吭高歌,歌唱幸福生活。

“好花红嘞,好花红,好花开在刺梨篷……”一曲《好花红》,凝聚了布依人民生活和劳动的智慧,在布依族人中广为传唱,薪火相承。“好花红”调发源于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布依山寨一带,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当时的布依族群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彼此间联系不断加深,布依族说汉语的人日渐增多,布依族青年用汉语唱山歌逐渐兴盛。于是乎,旋律优美、易于上口的“好花红”调很快便风靡于布依山乡。最初,“好花红”内容基本为邀约相会,吐露爱意。

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群众用歌声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容。年,好花红乡的布依族歌手王琴惠、秦跃珍赴京汇演,“好花红”唱响北京城,继而享誉全中国;年,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以原生态文化“好花红”为主题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惠水首演,世人为之惊艳。

声扬四海的“好花红”民歌,饱含着布依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在惠水,民歌传唱蔚然成风,已成为当地布依族群众的一种文化自觉。每年的六月六,惠水各村寨布依族群众都会自发举行山歌会,政府亦会组织开展“好花红”民歌大赛,吸引周边县市布依歌手前来参赛,通过这一形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有效地传承了布依民歌文化。“好花红”调由此越唱越响,越唱越红。

巴铃镇第二届“六月六”布依风情文化节

“天边彩虹起,布依山寨笑弯了腰,若是朋友你远方来,更好更劳柳昂央……”伴随着一首富有布依族特色的《清清绿荫河》曲调,兴仁县巴铃镇的数百名布依族群众和嘉宾、游客一起打糍粑,品美食,共同欢庆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巴铃镇“六月六”布依风情文化节活动从农历六月初一开始,为期六天,将陆续举行布依山歌对唱、民族服装秀、布依全民泼水节、布依八大碗方桌宴等,展布依族文化风情。

布依风情文化节·美食节同期举行,活动现场,在长约一公里的美食街上,除了当地特色美食外,台湾的芙蓉虾、湖南的臭豆腐、西藏的牦牛肉、天津的狗不理等,各地美食齐聚贵州西南小镇巴铃,成为布依风情文化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石布依族乡六月六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群众欢庆传统节日六月六,通过传统祭祀和庆祝活动,向布依族古老前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鼓扬镇布依民族风情节

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

鼓扬地区是布依族的聚居地,以姓氏聚族而居。有鼓扬十八寨,寨寨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是夷家(布依族自称夷家,称汉人为客家)的顺口溜流传于今。可见布依族人丁兴旺,人口众多,“六月六”过节自然格外热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浆洗被褥,包棕子,蒸泡粑,杀鸡买肉,缝制新衣,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六月六”布依民族风情节,鼓扬镇的赶桥影响力非同凡响。布依族同胞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年长的走亲访友,年轻人更想的是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寻找心爱的姑娘。

为让民族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鼓扬镇党委、政府还举办了精彩的民族文化展演。蜡染织布、斗鸡斗鸟、山歌争霸、唢呐等比赛,让这个民族传统节日精彩纷呈,向来自长顺境内及惠水、贵阳、紫云、罗甸等县市的上万名游客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达到了交流感情,促进地方和谐,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目的。

回族、土族

“六月六”花儿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六月六”花儿会

年6月29日,是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总忘不了要赶赴一个格外热闹的会场,那就是地处民和县古鄯镇七里寺药水泉边的“六月六”花儿会。在风景如画的七里寺药水泉边,这样的花儿“盛宴”已经延续了上百年。

有的是药王庙前焚香还愿,有的是慕名药泉圣水的名气,而更多的是赶赴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场。“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歌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河湟地区是“花儿”的发祥地,民和是“花儿的故乡”,而七里寺花儿更是我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而本届七里寺“六月六”花儿演唱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花儿的群众性、民族性和广泛性。

今年,七里药水泉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如期举办。举办“六月六”花儿会,一方面是对青海省第二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民俗文化节的响应,更重要的是提升七里寺“花儿”的地方特色和艺术品牌,彰显“花儿故乡”独特的魅力和神韵,提升民和“花儿”文化影响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七里寺花儿会来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此地时,发现这地方非常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药水洒了一地,而葫芦最后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药水都变成了中药材,滚到山沟的药水则从石缝里冒出来形成泉水。当地有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每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

后来,牧童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于是,听到消息的人们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方圆四周男女老少,云集于此,饮用泉水治病,围着泉水歌舞、颂扬泉水神奇妙效。这样年复一年,逐渐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药水泉花儿盛会了。

为了保护传承七里寺花儿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年6月,七里寺花儿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七里寺花儿会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国家、省批准赵存禄、张英芝二人为七里寺花儿传承人,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花儿以中国西北花儿名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互助土族自治县花儿会

青海第二届丝路花儿艺术节系列活动——青海省花儿歌手演唱会暨“六月六”花儿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演唱会上,来自青海省优秀的老、中、青三代“花儿”歌手一一登台献唱,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花儿”的视听盛宴。

青海省花儿歌手演唱会暨“六月六”花儿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繁荣了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艺术事业,提升了“花儿”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河湟地区“花儿”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瑶族

大寨村“晒衣节”

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晒衣节”,当地红瑶妇女将箱底的花衣、花裙等民族服饰拿出来晾晒,各家的晒排上、走廊上一片红红绿绿的衣裳鲜艳夺目。

当地红瑶群众还开展了长发梳妆、“抬金狗”送祝福、红瑶服饰加工、集体婚礼等系列极具民族特色活动,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领略当地多彩的民族风情。

兰田瑶族乡“尝新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兰田瑶族乡的人们会举办举办“六月六”瑶族“尝新节”、生态旅游节暨民族文化展演活动。

兰田瑶族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西北部。来自周边山寨的瑶胞和四方游客欢聚在此,唱山歌,跳长鼓舞、竹竿舞,舂糍粑,品香粽。

东源村“尝新节”

在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村、老寨村,瑶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唱山歌、吹唢呐、敲锣打鼓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共同欢度“尝新节”。

这里民风淳朴,至今仍保存古老的瑶族文化、服饰和生活习惯;这里峰峦重叠,林海飞瀑,云雾迷漫,层层梯田与依山而建的木楼长廊相辉映;这里密林幽竹深处,瑶家独特的民族风情,迷人而神奇的山水风光,悠闲的农家生活,都是喧嚣城里人向往的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的世外桃源----东源瑶寨

灵川县东源瑶寨地处灵川、龙胜、兴安三县交界处的九屋镇,距桂林70公里,是桂北典型的瑶寨山村之一。东源瑶寨共48户人,是最具典型语言,典型服饰,典型风俗特点的瑶族村寨。广大游客除了与当地瑶胞共度“尝新节”外,还将欣赏到已被灵川县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地世代相传的原生态长鼓舞、敬龟舞、草龙舞、红棍舞等。

苗族

大袍屯“闹鱼节”

农历六月初六,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大袍屯苗族村寨举行六月六“闹鱼节”活动,当地苗族群众和壮族、侗族等民族同胞一起吹奏芦笙、跳踩堂舞,在水中闹鱼、抓鱼,庆祝丰收。农历六月六“闹鱼节”是苗族群众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金山村川洞苗寨六月六

年6月29日,当天是农历六月初六。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镇金山村川洞苗寨近百名苗族村民欢聚在一些村民几年前曾经居住过的川洞,包粽子、吃团圆饭、游洞祭祖、丢花包游戏、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六月六。

白保苗寨粽粑节

黄平白保地区的吴氏苗族人民,抑制不住喜悦之情,热烈地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六月六粽粑节。

六月初六送新媳妇回娘家过节吃粽粑,已是苗家多年的习俗,特别是头三年非常讲究,夫家要包好十几串粽粑送新媳妇回家过节,其中两串是背崽粑,期盼来年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那背崽粑上插满彩旗和石榴花,象征吉祥如意两情依依,表明夫家生活富足,让人看了觉得脸上有光彩,感到骄傲和自豪。

娘家把姑娘太来的粽粑散给房族的伯叔兄弟共同分享,伯叔兄弟则轮番设宴热情款待送姑娘来的客人以酬谢,名为“洗粑粑”。连续几天,饮酒唱歌通宵达旦,整个苗乡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喜庆中。“六月六”这天,白保附近村寨苗族群众,还上白保坡举行赛马、斗牛、斗鸟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良上镇“六月六”民族文化节

农历六月初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良上镇举行“六月六”民族文化活动。来自天柱、剑河、岑巩等邻县的上万名游客和活动嘉宾共同欢聚良上,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欢庆传统节日——六月六。

良上镇位于三穗县东南部,“六月六”民族文化节日是该镇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起源于良上的一个年轻长工和财主家小姐历经重重阻碍仍然不离不弃,最后携手私奔的爱情故事。因为长工和小姐相约私奔的时间是农历六月初六,于是每逢这天,为了纪念这对敢于抗争封建旧思想和追求自由恋爱的有情人,山边两寨的所有苗族百姓都自发云集良上,吹芦笙、唱歌、跳舞……

芦笙场上,20多支芦笙队冒雨吹奏起欢快的长芦笙,载歌载舞,表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风雨桥上,身穿盛装的苗族小伙和姑娘站成两排,对唱情歌。只见双方一唱一接,一攻一守,用歌声表达爱意,每唱一句都会引得周边围观的观众起哄,哈哈大笑,好不热闹。

勾良苗寨苗歌节

湘黔交界的勾良苗寨举办一年一度“六月六”苗歌节,以高涨的热情,精彩的节目讴歌好时代的,唱响最美的苗乡。

勾良苗寨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落潮井乡,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湘黔结合部位上,西南楚巫苗文化在这里碰撞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许许多多神奇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

勾良苗寨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民俗活动活跃,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据了解,在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铸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春社活动”、“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苗族歌舞”、“傩戏”等系列苗族传统文化。同时,传统的民族服饰、民居、婚嫁、信仰、习俗、庆典节日等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

土家族“六月六”

梁家潭“六月六”是土家族和苗族共同的节日。一大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就聚集在梁家潭村。在湘西,不管是苗族还是土家族,拦门酒绝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六月六”首先进行的是祭祖仪式。祭祖结束后,民俗文化表演开始。狮子舞、龙灯舞、八合鼓、团圆鼓舞、跳香舞等各种舞蹈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咬犁口、傩面舞等湘西绝技表演。

梁家潭的“六月六”除了民族文化表演,当地土家族苗族人都要把亲戚朋友请来包粽子、打糍粑,共同欢度节日。其中最具有魅力还是青年男女在山坡上、小溪旁情歌对唱。

侗族

宣恩县“尝新节”

“六月六”,侗族人称为“尝新节”或“天贶节”,俗称六月六。湖北省宣恩县晓关、长潭河两个分布于土家族地区的侗族乡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侗族习俗载歌载舞欢庆传统节日,侗家山寨成为欢乐的海洋。

磨溪村赶坳会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磨溪村每逢农历六月六,就会举办赶坳会的活动。赶坳会是一个盛大的侗族节日,坳会上,年轻人会对山歌,谈恋爱,唱得好的男女会互相交换定情信物,如果男子唱得好,女孩会去取手帕,说明女方看上这名男性。

赶坳会是为了纪念侗族杨氏先人杨天应。传说杨天应是江西人,先是迁徙到新晃中寨镇,后来才到了磨溪。他的子孙繁衍多,寨上的老人都认为,当时,天下都是杨天应的。杨天应葬在磨溪,磨溪最为出名的景观鼓楼就是为了纪念他。

磨溪村风景秀丽,村落位于群山之间,山林树木繁盛,寨边村头可见大片的芭蕉和古树群落,侗族人民不会去伤害村头的古树,这是对树木自然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磨溪民风十分淳朴除了“六月六”赶坳会还有独特的民俗。扶罗镇扫阳春的习俗,在扶罗镇磨溪村自然保留着,扫阳春是新晃扶罗、李树一带侗族人民的特殊风俗。每到腊八或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把房间、炕上、火塘上、楼板上打扫干净,为了打扫房间天花板的灰尘和蜘蛛网,大伙儿还会把扫帚绑在竹竿上。这种清扫活动叫做扫阳春。预示着要把旧岁的晦气扫出去,除秽祛恶,除旧迎新。

五里桥村“六月六”民俗文化节

“五里村庄好风光,千年神洞远名扬;四面八方都来拜,天下子民万代昌……”清晨的田坪镇五里桥村村头,身着侗族服饰的侗家姑娘,笑靥如花,高举着酒杯,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敬上一碗拦门酒。

玉屏田坪镇五里桥修建于清朝,因子母桥相距田坪集镇以及周边地方均为五里而得名。村里人引以为傲的是这里的出水洞,泉水甘甜清冽,洞内冬暖夏凉,据说是山上卧龙睡着时流出来的龙涎。传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有仙人在山上下棋,山坡便被称作仙人坡。

“开天辟地洞生了,此洞生得真够巧;外面八字生得好,洞内流水灌水稻。”72岁的老人陈龙兴说,听老辈人讲,出水洞里有洞神,每到干旱时节,村民们就拿着香和纸,来到洞前拜祭洞神,祈求风调雨顺,每次都灵验,祭洞的民俗逐渐沿袭了下来。

“仰烦今时,炉前通灵土地,奏事功曹,传香玉女,恭神拜请,祭洞请神。”祭神先生罗家银手持占卦,嘴里念念有词。语毕之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群青壮年男子抬着一艘竹船从出水洞洞口去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到一户,便把农户家神龛上的香纸装进竹船里,然后在村溪边,将船连同香纸一同焚烧,寓意借助洞神的神力,祈福消灾,保佑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平安健康。

“太阳出来当头照,党的政策真是好,今天节日客来到,暂且听我唱歌谣……”“仙人坡下仙人洞,小桥流水洞中绕;冬暖夏凉能治病,远方客人直夸好……”侗家大姐姚妹莹,打小就会唱侗歌,每年“六月六”民俗文化节,她都会带着侗家山歌队参加。直白的话语唱出真挚的情感,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田冲村“晒谱节”

农历“六月六”是侗乡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在田冲村,有“六月六,晒家谱;六月六,晒绵绸”的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美食宴请亲朋好友们,摊开家谱,重温家族历史。今日,该村以此传统习俗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充满了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吸引了县内外数千余名游客前来一睹真颜。

“一二、一二……”在拔河比赛现场,欢呼声、助威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来自12个村民组不同年龄的参赛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身体后仰,腿弯成弓,使出浑身解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比赛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多嘎多耶》《欢乐侗乡》《泉水叮当》......舞蹈、山歌、武术、快板等26个节目轮番上阵,独具特色的歌舞,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在场观众的目光,赢得了他们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声。   

在饱尝丰盛的文艺大餐后,游客与侗乡人民,还在该村广场上举办的长桌宴上,一同品美食、话家常。

三门塘刘氏宗族六月六晒谱祭祖仪式

三门塘是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座落在贵州省天柱县东南面,濒依于贵州省三大河之一清水江的中下游河畔,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古朴、宁静祥和、碑刻众多、家祠雄奇著称于世,蜚声海内外。有“北侗旅游第一村”、“清江瑰宝侗寨明珠”之美誉。

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族举行盛大的六月六晒谱祭祖仪式,来自各地各房族的刘氏宗亲参加。

上午10时,晒谱祭祖仪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举行,全体肃立,鸣礼炮,吹长号。随后,族长刘治川、刘治堂带领族人重温族规家训,上香、献三牲、献五果,主司仪恭读祭文。行祭拜礼等项目有条不紊地分别进行。大家共同祈福祖国繁荣昌盛,侗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

据刘氏族谱载,先祖刘旺系山东临清县章木村人,出身农民,明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御驾征伐,先后在苏州、遵化、济南、淝河等19次战役中大败敌寇,军功卓著,洪武十七年()授常山左卫指挥使。永乐九年()再次出征,杀败胡寇阿鲁台,诰封昭勇将军。后调锦屏铜鼓卫平蛮,逝于铜鼓。明宣德八年(),二世刘源袭父职,调铜鼓卫掌印指挥使。清道光年间,四世孙刘伟祖之子刘节(又名优保)从铜鼓卫移居三门塘。斗转星移,人文蔚起,光绪初年,刘节率子孙重修遭咸同兵灭破坏的刘氏宗祠。起初规模较小,构架单调。后因清水江沿岸木材丰富,水运畅通,木商云集,三门塘成为繁华重镇。民国二十二年(l),刘节后裔宋、富、金、银、贵五台公进行重修,并请游历宽广、画技精湛的画师王泽寰设计绘图,请湖南靖州建筑师李应芳承建施工,历经两年告竣。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坌处镇以举办刘氏宗祠晒谱祭祖大典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清水江文化特色、受世人广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fc/109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