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在寒假注意事项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7379650.html

点击上方蓝字“水城县大学生联合会”一起玩耍

彝族的“打嘎”

水城彝族人民在老人逝世时,盛行“打嘎”的习俗。“打嘎”就是给死去的老人祈祷解冤,表示子孙的孝思,与汉族的“做斋”相似。

”据南开区青林乡驰名几县的发凯布摩说,彝族“打嘎”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说古时候彝族有一个祖先名叫“勒赫鲁尔”的(另有一说叫“起波亦射”),非常勇敢,为了抗御外辱或追逐野兽,常只身前往,最后身死异乡,他的后裔名叫“欧基姆戛”,为了寻找自己先人的尸骨,接“亡魂”回家供奉,想尽千方百计,几经跋涉周折,才将歿于外地的先人尸骨发回。但按彝族习俗,却不能让外故尸骨进入后裔的住房,于是,只好在离开住房的辟静地方扎一栋“嘎房”(类似汉族做斋的“灵棚”),将死者的尸骨陈放在嘎房内,由武古够阿娄来“打醋坛”,表示洁净,请法力无边的够阿娄“布摩”来诵经文、做法事,司哪吐来烧火,几朴杜来杀牛祭祀,这就叫“打嘎”,以后相沿成俗,凡老人死掉,都必须做“打嘎”这一斋事来吊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思,超度亡魂早进“天堂”后来在“打嘎”中还渗进“跳脚”舞,以助气氛。

打嘎有“冷嘎”和“热嘎”之分,根据主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富裕的人家在老人逝世时,即时请布摩做嘎,叫做“热嘎”,亦即是把丧葬祭祀扩大,把“打嘎”内容充实进去;倘若主家困难的,丧葬时不做,待积蓄富裕时,再请布摩测吉日给先后亡故的老人(甚至几代人)一起做嘎,这叫“冷嘎”。做后即意味着能将这些老人灵魂接进祖宗祠堂或家里供奉。

彝族的“打嘎”是一次大祭祀的斋事,内容多,但程序清楚。事先是请布摩测吉日奠基动土,开山架马,立“嘎房”,然后开启道场,诵经行事。古时打嘎,须做到七七四十九天,以后从简,改为三至七天。“嘎房”扎得比较漂亮,一般是一正两厢或几正几面,以亡人和其偶妻(即各代夫妻俩)而定。是用泡木和豆芽草扎结房脊梁,用银松做瓦片覆盖,四檐飞翘。进门处扎结成圆拱形,两旁张贴挽联。“嘎房”周围用红、绿、黄等染色纸整齐裱糊,花枝招展,极为美观。

打嘎的过程

打嘎的过程是这样,先由布摩写好“引魂幡”及哀悼祭文,然后在嘎房中殿后面设堂,即做成一个小亭台,内设神位六个,分东、南、西、北、中五方神位及一个师傅神位。

布置停当,道场可开始。这时布摩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口中念念有词,手捻诀法,助手们协助诵经(全用彝语),孝子手捧灵牌跪侯。接着是“招亡魂”,按两个亡人备一乘骄子,并准备雌雄一对,由两人肩抬前往坟山上去接。坟上事先用草扎成茅人,到了坟上,布摩口中念词不绝,同时将鸡杀来奠祭,然后把茅人放入轿内抬回,这就是说把亡魂“接回”来了。亡魂回来要进“嘎房”,由布摩来安位,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灵位。如有死在他乡没有发回尸体的,在“接亡人”时,还得设堂招魂。即用八仙桌一张设坛,坛内放新席子一床,碗九个,泡木杈杈六对,奠经布三尺六寸,小鸡一只,布摩酹酒三下,口念咒,手挽诀,就算“招魂”了,接着布摩手拿银松柏枝,蘸上松脂柏油,点上火,用净水“打醋酝”,表示辟邪洁净,随即吆喝一声“喉——嗬——”这时要请牛鼻子老者(如汉族的捡斋老人)来杀牲祭祀(古时是用牛,即由祭家的长兄用斧子照牛头一斧打倒,再由牛鼻子老者来放血。后来改用鸡、猪、羊等代替),祈求上天保佑,祝告天地神灵赦宥死者罪恶,俾获永度超生,早升仙界。

“做嘎”的七天中,头天必用猪和鸡来供奉,每间嘎房一头(不拘大小),叫做“请亡人用餐”。以后每日只是按时供饭就行。每夜孝眷还得在嘎房内哀哭,寨上少女则在嘎房外围听学哭。

最后一天是三亲六戚喊来“赶嘎”的正期日,这天数布摩最忙。清早就叫管事人安排好肴馔美羹、香蜡纸烛、三牲酒礼。孝子贤孙要披麻执杖,跪拜于亡人灵位或招魂安置的灵位前,哭泣尽哀。布摩手持引魂幡竿,吆喝一声“喉——吼——啊——唉……”然后用彝语朗诵祭文(祭文是用彝文书写,念后当场焚烧)。此外,还须另扎纸火,如天上的大鹏展翅,地下的犀牛望月、野鹿含花等类。用彩色绘画,每幢嘎房都要张贴祭文和图案。祭奠完毕,开始“破地狱”。用泡木杆杆在嘎房门前插成“九宫八卦”图,布摩率领众孝子在图内踩踏“九宫八卦”,意思是把亡人从“地域”里面解救出来,为其消除罪恶,早升“天堂”。

这天下午赶嘎的亲朋人山人海,从四面八方涌向嘎场,有的内亲扎结金堂纸火,有的牵猪、羊、牛来祭奠,有的写挽联挂灵前,有的又扎纸马纸人纸伞来赠送,有的还送几文奠酒钱,礼仅不拘,不外按亲疏厚薄表示自己的一定心意。

转嘎

晚上是“转嘎”,仍是布摩指挥,这时,鞭炮齐鸣,亲友扛着纸人纸马等跳跃入场。有的“跳脚”的(一种民间舞蹈,人数不定,但须成对,都手持铜铃和白纸绺,边跳边踏边吼),有唱歌的,歐吼喧天,热闹非常,“转嘎”一般要围绕嘎房转七七四十九圈,方告一段落,布摩可暂时休息,而“跳脚”的仍边跳边舞,一直通宵达旦。唱歌的歌词叫“彝孝歌”,用彝语唱:“茨嘱茨嘱暮,茨嘱咪哦叩,啊唏暑嘻哟,嘻哟嘻哟唗吭,嗒喽楚嘛哨哦吔嘛——嗬——”翻译是:“我们跳脚有四个,四个站在四方位,像核桃有四丫米,唯有亡人睡中间。一盏桥灯照孤灵,实在可怜真可悲!嗬——”除这支通用歌词外,还有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有编唱一些历史典籍故事的,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故事,就和过去汉族在灵前唱“孝歌”一样。“转嘎”可说是打嘎过程的高潮。

天亮后,开始结束法事。早晨安排各家“赶嘎”的人将扎结的纸人、纸马等集中到“嘎场”,互相斗奇比艳,各显技巧,然后与“嘎房”同时焚烧。做“热嘎”的这时候就开始送亡人上山安葬;做“冷嘎”的就算结束了嘎事。但不管冷热嘎,最后都要用白花燃草(表示亡人的魂附在草上,来历见彝族《祭祀》一文)装在竹筒内,如果夫妻两个,就共同用一个竹筒,随着放进一个篾箩箩里,送入祖宗祠堂进行安置灵位(无祠堂的地方,就挂在自己堂屋的二柱上)。这即是说彝族的老人死后,应经过“打嘎”这一斋事,方能进入祠堂,享受奉祀。彝族的“打嘎”本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封建迷信活动,但过去在水城彝族中还认为是非做不可的丧葬形式,因为不这样,死去的老人就得不到超度,就不能“回家”和进“祠堂”享受后人奉祀,由于打一次嘎耗费太大,穷苦人根本无力举办,所以有的人家要到几代人后,累积了资金才集中做一次,有的人家则干脆“管不起”了。解放前能做“大嘎”的主要是那些土目官家,而一般老百姓只能做点“小嘎”了事。解放后,做嘎虽曾一度消失,然而这种迷信思想仍在群众中沿袭保存,总认为老人死了不做点斋祭,心里过不去,所以,请布摩念经接魂等小打整一直没有断过,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富裕了,所谓“衣食足,礼仪兴”,水城有的地方又兴起了“打嘎”,只不过排场不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做嘎中也大多以猪、羊代牛了。然而打嘎的规则过程,则仍承袭古制不变。

顾大文(彝族)供稿

文史委整理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水城县大学生联合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cz/7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