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也是太阳的转折点,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虽然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气候变化-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容易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暴雨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民间习俗-

祭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古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还有就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口感较好。

-古诗朗诵-

《夏至》

(左河水)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卧闲枝上唱开怀。

-农事谚语-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贝贝小课堂-

夏至的到来,气温也随之慢慢升高,一同而来的还有变化多端的天气,古诗有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描写这样的天气,具体是怎样的呢,扫描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cz/71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