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家郭伟川先生在奕波大著《序》中说:“奕波爱乡心切,乃以多年之心血结晶,以图文并茂之作品,为岭南水城图说。我深感其心正而诚,探索不息,一文一图,皆用心力,有关考证细致缜密,其研究成果,信可为古建筑留影,为地方史增色。”[1]伟川先生对奕波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我很早听说他在写这本书,渴望早日能看到他的书。今年5月2日在汕头召开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年会上,奕波郑重其事地把他新梓的大著《图说岭南水城》签名本赠送给我。我已年至古稀,捧起这本数斤重之书,确感份量之重。他还告诉我,这本书的出版,是他花十年之功,在他妻子的支持下,自掏腰包近二十万元,自费出版的。寥寥数语,令我感动不已。 我细读了该书《前言》,得知他夫人还曾花大价钱,托同事为他购买《揭阳县正续志》,成为他追寻揭阳史迹的“第一宝鉴”[2]奕波的“文化自觉”带动了他妻子的“文化情结”、“文化理解”和“文化支持”,这种“夫唱妇随”,也确难能可贵。 《图说岭南水城》全书分5篇23章,全景式地展示榕城风貌。作者从古城风情到祠庙寺观,从黄岐山的灵石名墓到紫峰山的奇峰古刹,从古村人文到史论民俗,一图一说,一图一解,对水城街巷、村落文脉及相关旧物进行探索钩沉和集佚。他把志书文献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研究,把古籍文字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比对,把国史地志与谱牒之学互补互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多方寻求,无一不认真研究探索,逐一破解这座古城的历史之谜。 ▲南窖 ▲《图说岭南水城》内页预览 奕波治史,是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他在揭阳电视台工作,参与过揭阳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活动、省级古村落申报和古祠堂调研的宣传报道工作。年7月,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揭阳市中心区文化资源调查,他受单位指派,参加了包括黄岐山、紫峰山、榕城老城区及周边古村落的调查,并担任调研专题片的撰稿人和编导,他巧妙地把宣传报道与收集研究文史结合起来,在行走水城旧街古巷、穿梭乡村庙观祠堂、寻访名村古刹中,除认真拍摄报道外,还认真抄、拍古碑名刻,向人民学习,向古人学习,使他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和喜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每当帮助一个省级古村落申报成功,每当一个宗祠家庙的建设时间或相关重要历史信息经过我的努力而得到破解补充,每当一个家族的人物史事得到梳理澄清,我都会为之兴奋不已。”[3]就这样,奕波在辛劳、枯燥的治史工作中收割果实,收获快乐。 ▲《图说岭南水城》作者陈奕波在紫峰山电视发射塔附近取景拍摄 奕波治史,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坚持以先贤为师,抱着知恩之心,感恩天地父母,感恩先贤至哲,感恩引领、指点他的仁智恩师,以典籍为师,以所有有缘人为师,心正而诚,精心考索,勘误察谬,补漏匡正,考证翔实,终于集腋成裘,收获50多万字之成果,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实可喜可贺也。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香港历史学家、饶公门生郭伟川先生与《图说岭南水城》作者陈奕波(郭先生门生)合影 奕波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者一样,对一方文化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其清苦之味,也只有当事者才有体会。在物欲横流年代,能坐下来做点这样的事的人已经不多了!难道他们的精神,不应该值得歌颂?他们的行动,不应该值得我们去鼓励吗? 注释: [1][2][3]陈奕波,《图说岭南水城》,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8页、第10页。 本文作者陈汉初简介 戊子年八月生于广东省揭阳县南门外古溪乡湖下寨 自号湖下山人拾字纸翁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 中共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顾问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汉初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