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几年,定义判断中修辞手法的考查非常频繁,而且呈现出两个特点:

1.考查的都是相对生僻的修辞手法;

2.几乎不会重复考查。

基于此规律,老刘今日为小伙伴们梳理了近3年定义判断中的“修辞手法”真题,并且配备了几道尚未考查过的“修辞手法”模拟题,希望同学们留意。

题目1(年国考)

1.变文和连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变文是指为了避重而在相临近的句子中采用同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义。连文是指本来要表达甲,而连带说到乙,使两个相关联的词连在一起,但突出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使用了连文这一修辞方法的是:

A.《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B.《易经·系辞上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C.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D.贾谊《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题目2(年浙江)

2.联边是一种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连用三个以上的联边字(即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的修辞方式。运用联边的修辞手法,通过形旁表义,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看到形旁,人们会对其所表意义产生形象上的联想。

根据以上定义,以下哪项不属于联边:

A.腾欢今日新天地,澎湃潮流沸海江

B.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

C.他一个人叽里咕噜地说些不满意的话

D.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炮镇海城楼

题目3(年四川)

3.疑离是变通运用了选择疑问句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用两项或多项疑问句并列发问,但不要求读者从中选择一项,而是让读者发疑,待把语言前后连贯,便可疑念全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运用了疑离的修辞方法的是:

A.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B.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大海啊,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C.我走过的路很多,哪见过像这样荆棘丛生的路呢?我走过的路很多,哪见过像这样崎岖难行的路呢?没有。

D.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出来的鲜花吗?人间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妍呢?

题目4(年江苏)

4.层递:指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把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轻重、远近等不同程度逐层排列出来,表达层次递进的事理。

下列没有使用层递的是:

A.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先致其知

D.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题目5(年浙江)

5.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本来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合并时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使用并提修辞手法的是:

A.《论衡·明雩》:尧、汤水旱。

B.《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孟子·离娄上》: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D.《颜氏家训·风操篇》: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

题目6(年国考)

6.析数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数学上相加或相乘等关系,把一个数有目的地进行拆分的一种修辞手法。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使用析数的是:

A.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B.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C.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D.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题目7(年国考)

7.串对是指在诗句或对联中,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顺序。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串对的是:

A.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答案解析(1/2)

题目1

B

本题属于多定义,主要考查“辨析型”中选是的题目。连文:本来要表达甲,连带说到乙,两个相关联的词连在一起,突出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变文:“在临近的句子采用同义词表达相同的意义”。A项:“死”和“亡”,“生”和“存”属于“在临近的句子采用同义词表达相同的意义”,使用的是变文手法,排除。B项:“雷”指自然界中的打雷,“霆”指打雷的余响,“雷霆”连在一起用,突出的是“雷”,本来要表达“雷”,连带说到“霆”;“风”和“雨”连在一起,更强调“雨”滋润的意义,本来要表达“雨”,连带说到“风”;均属于“使两个相关联的词连在一起,但突出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使用的是连文手法,当选。C项:“受任”和“奉命”,“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属于“在临近的句子采用同义词表达相同的意义”,使用的是变文手法,排除。D项:“取”“举”“割”“收”均是指要攻取地盘,属于“在临近的句子采用同义词表达相同的意义”,使用的是变文手法,排除。因此本题选B。

题目2

D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联边的关键信息是:连用三个以上的联边字(即偏旁部首相同的字)。

A项:澎湃潮流沸海江,偏旁部首均为“氵”,符合“连用三个以上的联边字”,符合定义,排除。

B项:波涛滚滚,偏旁部首均为“氵”,符合“连用三个以上的联边字”,符合定义,排除。

C项:叽里咕噜,偏旁部首均为“口”,符合“连用三个以上的联边字”,符合定义,排除。

D项:没有出现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字连用,不符合定义,当选。

因此本题选D。

题目3

A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要件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疑离的关键信息:

(1)两项或多项选择疑问句;

(2)前后连贯可消除疑念。

A项:“水几重呵,山几重?”和“是山城呵,是水城?”符合(1)两项或多项选择疑问句,“水绕山环桂林城;都在青山绿水中”,符合(2)前后连贯可消除疑念,符合定义,正确。

B项:排比的疑问句,但并非选择疑问句,没有体现(1)两项或多项选择疑问句,排除。

C项:设问句,并非选择疑问句,没有体现(1)两项或多项选择疑问句,排除。

D项:反问句,并非选择疑问句,没有体现(1)两项或多项选择疑问句,排除。

因此本题选A。

题目4

D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

层递的核心含义是:(1)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2)把意思按照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表达层次递进。

A项:“能……,则能(可以)……”体现出(1)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人性、物性、天地”体现出(2)把意思按照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表达层次递进,符合定义,排除。

B项:“……而……”体现出(1)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体现出(2)把意思按照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表达层次递进,符合定义,排除。

C项:“欲……,先……”体现出(1)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体现出(2)把意思按照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表达层次递进,符合定义,排除。

D项:只是将“礼、义、廉、耻”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进行了罗列,属于并列关系,未体现出(2)把意思按照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表达层次递进,不符合定义,当选。

因此本题选D。

题目5

B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并提的关键信息是:

(1)把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

(2)合并时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

A项:“尧、汤水旱”,是指尧遭洪水,汤遭大旱,体现出(1)把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和(2)合并时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符合定义,排除。

B项:“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指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未体现(1)把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不符合定义,当选。

C项:“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意思是需要用规矩和准绳为标准,才能知道是方圆和平直,其中“规矩”和“准绳”的意思一致,“方圆”和“平直”的意思一致,体现出(1)把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和(2)合并时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符合定义,排除。

D项:“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是指父亲留下的书籍,母亲用过的杯圈,觉得上面有汗水和唾水,就不忍再阅读使用,“读”与“手”都是针对“父之遗书”而言的,“用”与“口”都是针对“母之杯圈”而言的,体现出(1)把应该用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一个短语或句子,和(2)合并时把相同的成份放在一起,使短语或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符合定义,排除。

因此本题选B。

题目6

A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析数的关键信息是:把一个“数”有目的地进行拆分(利用相加或相乘等关系)的修辞手法。

A项:“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出自唐代张祜的《宫词二首·其一》,意思是与故乡之隔有三千里之遥,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到这曲《何满子》,眼泪竟忍不住落在了君王面前。未体现“把一个数有目的地进行拆分(利用相加或相乘等关系)”,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出自宋代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意思是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农历十五十六日,月圆光满时,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诗中将“十五”利用乘法拆分成了“三五”,“十六”利用乘法拆分成了“二八”,符合定义,排除。

C项:“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出自《一品江山》,意思是读了一辈子的书,老了考中了青衫,很快就有媒人来向我提亲问我的年纪,可是我已经七十三岁了。诗中将“七十三”利用加法拆分成了“四十”和“三十三”,符合定义,排除。

D项:“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出自《懊侬歌》,意思是从江陵到扬州,一共有三千三百里,已经走了一千三百里,还差两千里。诗中将“三千三”利用加法拆分成了“一千三”和“二千”,符合定义,排除。

因此本题选A。

题目7

A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串对的关键信息是:前后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

A项:“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意思是“到此处就已经能够看到千里的风光景物,而这还只上了一层楼”,暗示在上面还会有更好的美丽景色,前后句上下相承,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属于串对,当选。

B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并非“前后句上下相承,不能颠倒”的关系,不属于串对,排除。

C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并非“前后句上下相承,不能颠倒”的关系,不属于串对,排除。

D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意思是“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并非“前后句上下相承,不能颠倒”的关系,不属于串对,排除。

因此本题选A。

题目8(预测模拟题)

8.在整齐的形式中掺入参差不齐的成分,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以收到避免呆板或化呆板为活跃的后果,这种方法叫错综。错综的办法有抽换词面、交织语次,伸缩文身、变化句式等四种。从整齐形式来说,可分对偶的错综,反复的错综、排比的错综三类。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未涉及错综的是:

A.风霜高洁

B.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C.迅雷风烈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题目9(预测模拟题)

9.借代是一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它的修辞手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借喻是比喻修辞中的一种,是以喻体来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诗句采用了借喻的是?

A.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B.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题目10(预测模拟题)

10.反问修辞是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反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设问修辞是指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或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

根据以上定义,以下不属于设问的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目11(预测模拟题)

11.舛(chuǎn)互就是互相违背,互相矛盾的意思,它是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以达到突出、强调后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以上定义,以下属于舛互的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解析(2/2)

题目8

D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错综”的关键信息:“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

A项:“风霜高洁”应是风高霜洁,意思是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体现出“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符合定义,排除;

B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应是泉冽而酒香,体现出“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符合定义,排除;

C项:“迅雷”应与“烈风”相对,但句子改为了“风烈”,体现出“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符合定义,排除;

D项:“丝竹”一词,原在一起连用,泛指音乐,未体现“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不符合定义,当选。

因此本题选D。

题目9

B

本题属于多定义,主要考查辨析型中“选是”的题目。

借喻: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词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侧重相似性。

借代:用密切相关的借体来替代本体,侧重相关性。

A项:“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出自陈陶的《陇西行》,作者用“貂锦”借代了“身穿锦袍的战士”,属于借代修辞,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出自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作者为了表达石工的精湛手艺,用“紫云”来借喻“紫色的砚石”,属于借喻修辞,符合定义,当选。

C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作者用“绿”来借代了“海棠叶”,“红”来借代了“海棠花”,属于借代修辞,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作者用“烽火”借代了“战争”,表示这场战事持续时间很长,属于借代修辞,不符合定义,排除。

因此本题选B。

题目10

C

本题属于多定义,主要考查“辨析型”中选否的题目。

(1)反问:无疑而问,只问不答。

(2)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A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体现出“自问自答”,属于设问,排除。

B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向东流,体现出“自问自答”,属于设问,排除。

C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体现出“只问不答”,是反问,不属于设问,当选。

D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体现出“自问自答”,属于设问,排除。

因此本题选C。

题目11

B

本题属于单定义中的脉络型,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

舛互的关键信息是: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以突出、强调后一部分。

A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未体现“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不属于舛互,排除。

B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思是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东风”这一个重要条件。“万事俱备”体现出“先肯定全部”,“只欠东风”体现出“再否定一部分”,来突出和强调欠缺东风这样一个重要条件,属于舛互,当选。

C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夕阳纵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寓有诗人既赞赏而又惋惜的感情。事物虽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未体现“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不属于舛互,排除。

D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未体现“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不属于舛互,排除。

因此本题选B。

跟着老刘学公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ichengzx.com/scxfc/9334.html

------分隔线----------------------------